【致敬回歸日專欄】詩 意 澳 門(五)

发布时间:2021/08/01 点击数:

(五)


作者:張 春


第三章 詩意澳門,它凝結在殘破牌坊的不倒風采裡①


澳門導報


大三巴牌坊,建成於1637年,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葡萄牙語: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經歷兩次大火唯有前壁劫後餘生,屹立不倒。因為它的形狀極似中國傳統牌坊,所以取名為大三巴牌坊,也有一個說法,在粵語音譯中“聖保祿”聽起來就像是“三巴”,於是便就有了今天的名字。


每個地方都有它的標誌性建築,北京市有鼓樓、上海市有東方明珠、廣州市是小蠻腰、西安市有鐘樓,而澳門的地標性建築則為一座很有年代感的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跡,是澳門建築史上華麗又精緻的明珠,也是歷史風雲的突出見證,成為今天人們瞭解那個年代的一扇大門,對於澳門的歷史而言,大三巴牌坊的地位舉足輕重。每一個來澳門旅遊的人,不論是自由行還是旅行團,一定會來這裡拍照留影。也正是大三巴的存在,新馬路一帶每天都非常熱鬧。


大三巴牌坊位於炮臺山下,在它沒有被燒毀之前,原本由一名義大利籍耶穌會神父設計,以日本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術協助建成。同時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體現東西藝術的交融,成為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尤其是牌坊的第三、四層,左右兩端均建有造型別致、姿態生動的中華民族傳統的石獅雕像,在牌坊兩端遙相呼應、輝映成趣。這是當時澳門民俗的真實反映。17世紀的澳門雕刻家正是因為受到了中國民間舞獅藝術的啟發,才將那飛騰躍動的獅子形象搬上了煌煌天主教堂的前壁。這既讓我們倍感自豪,仿佛看到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正放射出熠熠光彩,同時,也讓我們倍感隱痛與警醒,因為與石獅一起鐫刻在牌坊上的,是中華民族晚清以來災難深重的歷史——


曾記得,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大英帝國28條軍艦,15000人的兵力,就把一個古老東方大國打得稀裡嘩啦,就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兩白銀;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總兵力加起來就一萬多人,卻在十天之內攻陷北京。最後簽訂《辛丑合約》,空前賠款4億5000萬兩白銀。當時澳門報紙登了篇評論,裡面有句話:“國中之兵70萬之眾,未必有1000人可用。”


曾記得,鴉片戰爭前夕的1839年,一代民族英雄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巡視澳門,駐足在大三巴牌坊前,體味著百年文明遭毀的劇痛,堅定了與列強戰鬥到底的信念與決心。1886年,心力交瘁的鄭觀應退隱澳門,在大三巴牌坊之側,一邊休養,一邊寫作,最終著成了《盛世危言》一書。這本書1894年刊印發行,它裡面有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維新改革方案,百年之後讀來,依舊能從字裡行間發現其中的思想光輝。1895年,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後,也徘徊在大三巴牌坊下,追懷著禁煙先驅的偉大胸襟與曠世風範,苦苦求索著救國救民的現實出路。


大三巴牌坊,見證了澳門300多年的滄海桑田,也見證了中華民族苦難悲壯的近代史,儼然一部發人深省的史書……心裡有奇跡一念,教堂歷經火災,重又重建,然1835年一場大火,再次將它焚毀,卻獨剩這耗資3萬兩白銀建造的前壁立面遺世,曆風霜至今,而它又是澳門精美的建築構件,是奇異得不可思議和讓人著迷。


澳門回歸,澳門標誌性建築大三巴牌坊前300為小朋友唱起《七子之歌》,感動了無數人。澳門回歸十周年的時候,我恰好在澳門工作,躬逢其盛,與有榮焉,大三巴牌坊前立起了慶祝澳門回歸十周年的花燈和彩旗,遊人如織,喜慶氣氛達到高潮。澳門同胞臉上流光溢彩,外來遊客紛紛讚揚羡慕不已,一本《濃情大三巴: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圖錄》更是讓人目不暇接:十年化蝶展風華,今天的澳門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有人問,“為什麼要對一段斷壁殘牆如此膜拜呢?”“反倒是現在這樣的殘缺還可以讓我們想像它當年的和諧。”一位外國朋友如是說,但我卻不那麼認為:大三巴牌坊能屹立不倒,主要是因為它根紮在營養豐富的中國大地上!


首章 / 作者張春介紹

上一章(連載四)

下一章(連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