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專題】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連載六)
(唐鹹正)
(連載六)
編者按:
本報自019061期开始,一連三期刊載了釋智明師父的《探析中國哲學精神》一文(掃描下方二維碼可進入官網閱讀),文章引起學界關注及相關回應。本報自019070期開始連載由我國資源經濟學家及長期從事哲學研習學者唐咸正先生撰寫的《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一文,旨在建立一個對話、探討之平臺,令更多的學術觀點和學術精神在這裡碰撞出新的火花。此亦為《澳門導報》辦報之宗旨與初衷。掃描文章下方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文章完整內容。
續上期。作者在上一期[三]文章對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認識模糊章節中就“3.對自己列舉的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解釋不準確(2)”进行了阐述,请关注本期“3.對自己列舉的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解釋不準確(3)”及“4.缺乏大局观,导致捡小丢大的缺点明显”
3.對自己列舉的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解釋不準確(3)
下面回頭來審視釋師父的 “內在超越” 及其解釋,我認為最值得切磋的是這個命題:能用 “內在超越” 取代 “內向超越” ?我的答覆是否定的。根據是:“內在” 是相對於 “外在” 而言的,是指事物所固有的。如前已述,古代四大文明所實現的 “超越” ,本質上都屬於對傳統宇宙本體論的超越或突破。在古代中國,這種超越的具體表現是:以新的 “天人合一” (即個人本位的 “心” 與 “道” 合一)取代舊的 “天人合一” (即集體本位的 “人” 與 “神” 合一)。“心” 與 “道” (這裡是指 “天道” )又如何實現 “合一” ?按照釋師父的 “內在” 論,“天道……內在於人性中……通過人的內在道德修養功夫來複性、明心,這是心性修養。也即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就可以 “把人的心性與天道直接統一” 。這實際上是哲學上的一個叫做內在論派別的基本觀點,具有明顯的信仰主義傾向。這與中國儒、墨、道三家的 “天人合一”
也是背離的。如儒家經典《大學》中,就指明了一個 “士” 實現 “天人合一” 的路徑: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馬克思主義追求和踐行 “天人合一”目標:共產主義社會的歷程,更是相違背的。因為馬克思主義要求其追隨者,在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而奮鬥的漫長征程中,應該通過三大社會實踐 (生產{包括物質財富生產和精神財富生產}實踐、社會關係實踐和科學實驗),而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認識和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為實現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終為建成“天人合一”的共產主義社會而一代接一代地接力奮鬥不已。
4.缺乏大局觀,導致撿小丟大的缺點明顯。俗話說,“不謀全域者不足以謀一域” 。經過上面的切磋之後,我提出這個大局觀,是有感而發的:釋師父之所以生出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兩個大局觀:其一,是缺乏對整個哲學這個大局的把控觀,根子又在對 “哲學應是什麼?” 缺乏深入系統的認識和把握上;其二,是對中國傳統哲學這個大局缺乏深入系統的認識和把握。這個大局可不簡單:其時間跨度從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年)到1840年鴉片戰爭,長達二千多年;從學說學派看,可以說是學說學派林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百家爭鳴之說;從著作看,流傳下來的經典著作就以成千上萬計,但卻沒有一本被公認是哲學專著的,深奧而豐富的哲學思想都內含于和分散於各家各派的經典文本中;從研究現狀看,研究中國哲學史、中國傳統哲學及其特點的論著多如牛毛,但研究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論文卻風毛麟角。因此,敢於立這樣的題目來作文章,需要有深厚的學識積累功底和有較充裕的時間來深耕細作。否則,難免不出前面已提到的問題:沒有形成解題方法論,分不清哲學精神與文化精神,瞎子摸象問題等,以及本小節就要說明的撿小丟大的問題。其實,經過本文前面的分析論述,釋師父所列出的六個精神,即使是屬於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也進不了有代表性且重要的哲學精神榜單,這不就是明顯的丟了一地西瓜,只撿了六粒芝麻?!至於中國傳統哲學到底具有哪些重大且影響深遠的精神?本文將用一個專節:“我對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淺見”來予以說明。
未完待續。
總結:前面幾期本文已經完整闡述了以下内容:
一.對文章的幾點切磋意見
(一)題目與內容不完全相符合
1.對中國傳統哲學形成時期的觀念模糊
2.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欠缺深入瞭解
3.對東方傳統哲學具有統一整體性和動態性特點及其意義欠缺深刻理解
4.對古今中外哲學共同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特點欠缺深入認識。
(二)文章對整個哲學尤其是中國傳統哲學欠缺系統深入的探研
1.沒有形成正確的解題方法論。
2.沒有將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區分開來。
3.對自己列舉的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解釋不準確
4.缺乏大局觀,導致撿小丟大的缺點明顯。
(三)文章對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認識模糊
從下期開始請關注本文的 二.解題方法論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