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 探析中國哲學精神 (中)

发布时间:2021/01/17 点击数:


澳門導報

作者:釋智明


引言

中國哲學精神的內涵是:自強不息,實事求是,以人為本,內在超越,有容乃大等,這種哲學精神,被奉為瑰寶,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

關鍵字:中國哲學、哲學精神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陰陽和諧,辯證思維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德經》八十一章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看待事物,立足點不同,結果各異。一個圓分為三百六十等份,每個人站在一個角度看,就有三百六十種看法。因此,辯證思維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故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領導知人善用,猶巧匠制木,大小修短,皆得所宜,規矩方圓,各有所施,殊形異材,莫不可得用也。天下之物,莫凶于奚毒(奚毒,附子也),然良醫囊而藏之,有所用也。是故竹木草莽之材,猶有不棄者,何況人呢?辯證思維也是中國精神之一。再如塞翁失馬、智子疑鄰、陰陽五行,無不是辯證法的體現。


見善思齊名不朽,聞惡能改免大過

以人為本,本固邦寧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穀繁殖,富可敵國。故唐太家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故聖君莫不以民為本,宋景公之時,熒惑在心。公慎召子韋而問之,該怎麼辦?子韋曰:“熒惑者,天罰也;心者,宋分野也。禍當君,雖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與治國家也,而移死焉,不詳。”曰:“可移於民。”公曰:“民死,寡人將誰為君乎?”曰:“可移於歲。”公曰:“歲饑,民心餓死,為人君而殺其民以自活,其誰以我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盡已,子無複言已。”子韋再拜曰:“臣敢賀君,天之處高而聽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心三賞君命,今昔熒惑必徙三舍,君延命二十一歲。”是昔也,熒惑果徙三舍。故,人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德施子民,名傳後世。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貫穿於歷史。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

根塵迥脫,內在超越

這是現代新儒學提出一詞“內在超越”,是一個人突破自身局限及時空限制,正確判斷事物發展趨勢後做出決策的思維方式。天道既是超越的,絕對的存在,同時又內在於人性之中。把人的心性與天道直接統一,這是宇宙本體論,通過人的內在道德修養工夫來複性、明心,這是心性修養。也即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古聖先賢的修心養性的功夫,日常生活中處處是下手處,商湯沐浴的器具(澡盆)刻著一句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莊子的“澡雪精神”何其相似。這句話譯為:商湯的盆上刻著幾句話說:我們的洗心,同洗身一般,果能一天洗除積垢,奮發自新,應當天天去洗濯他,使得新的更還要新,自己振作用永久的功夫,絕不能間斷,才能使得私欲去盡。如曾子的“三省”、顏子的“四勿”,孔子絕糧于陳,面無戚色;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修德修心,終於洗雪前恥。因此孫叔敖為楚令尹,父老贊之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楚國大冶。諸如此類,層出不窮,不勝枚舉,俯拾皆是。


作者簡介

釋智明,俗名姚維,湖北荊州人,祖上崇文尚學,受家風的影響,自幼嗜好讀書,甘之如飴,涉獵廣泛。一九九七年得聞佛法皈依佛門,二零一七年,放下塵緣,於湖北因果寺上靜下發恩師座下披剃。後前往江蘇無錫慈恩佛學院求學。二零一九年五月在廣東韶關雲門寺受具三壇大戒,在上明下向,上心下亮座下得戒。


探析中國哲學精神(上)

探析中國哲學精神(中)

探析中國哲學精神(下)


延伸閱讀:

《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

澳門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