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世界 - 科普論壇】 打贏抗洪戰爭,究竟有多難?(二)

发布时间:2020/09/16 点击数:

編者按:

       2020年入汛以來,大氣環游異常,長江流域和黃河上游地區降水偏多,多省發生較大洪水,超過5400萬人次受災,一場人與水的戰爭正在進行。


       那麼,我們面對的究竟是怎樣一個“敵人”?從9月11日開始,本報連載由“科普中國”出品的相關文章。


       (上一期文章就‘正面戰場:漫堤的大水’進行了闡述,請繼續關注本期內容)


澳門導報

官兵在大堤背水側修築用碎石和沙包修築臨時反濾體  圖源:東部戰區微信公众号


特種作戰:滲流的渾水(1)

  孫子兵法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水位攀升造成的漫堤、風浪、崩岸險情從不屑於隱蔽自己,是為“正”;人們修建子堤和及時護岸就能經常打成平手,是為“合”。更大的兇險,來自洪水的“奇招”:滲流。


  在世界各地,人們普遍使用泥沙和石料堆築河堤,本質上是將無數泥沙顆粒堆積起來,顆粒間充斥著無數微小孔隙,使河堤天然具有滲水性。


       洪水季節,水逐漸滲入泥沙孔隙,在堤內緩緩滲流。時間一久,整個河堤都被滲流浸濕後,大堤背水一側自然會出現滲水。


       如果滲水量小、流速緩慢、水質清澈,意味著沒有堤內泥沙被帶出,大堤內部未發生沖刷破壞,做好排水和監視,準備臨時反濾體即可。


       如果滲水量很大,則說明大堤已經被浸透,機械強度會顯著降低。此時,如果河堤的設計本身不夠合理、具有潛在結構損傷(如蟻穴、裂縫等)、有超重機械在堤頂作業時,就很容易在河堤背水側產生滑坡、脫坡險情。


       好在這類險情與崩岸類似,比較容易發現,及時加固也可以排除險情。


       當滲流逐漸變強,泥沙也會被帶出,清水變成渾水。此時,堤身開始自背水側向迎水側產生空洞,如不及時排除,會很快形成貫通堤身的漏水洞,大堤被衝開只需要很短的時間。


       比渾水滲流更隱蔽、更危險的險情,則是發生在地下的管湧。它不僅與高水位長期浸泡有關,還與河岸的地質條件有關。

  

       以長江在湖北境內的荊江段為例,江岸的地層由若干強透水層(砂層)和弱透水層(泥層)混雜組成,它是自然演化的結果,但也正是這樣的地質結構,使河水能夠在地下通過透水層向堤後滲透,直接造成了管湧風險。

還記得中學物理書上的U形管嗎?連通U形管兩端的水面,總是趨向於達到一樣的高度。只要大堤外的水體保持高位,地下又存在較強的透水層時,就相當於構成了一個巨型的“U形管”,洪水就一定會有從地下透水層向上湧出的趨勢。


       而覆蓋在砂層上的泥土,就像阻擋兩側水位變平的那個閘門,壓制著水流從地下湧出。當這種壓制一旦被衝破,管湧會和漏水洞一樣首先流出清水,逐漸變成渾水,進而掏空地下泥沙,使大堤失去支撐而垮塌。


       可以說,管湧是一種因河堤而生,以毀滅河堤而終的專屬現象。它們往往會成群出現,造成大段河堤變形、沉陷、垮塌,在很短的時間內引發決口,是最兇險的一種險情,堪稱“大堤殺手”。

(未完待續)


網絡編輯:爾雨林

審核校對: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