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連載四】《天路歷程》與《西遊記》相同與不同的吊詭

发布时间:2020/07/23 点击数:

趙亦倩

(四)


摘要:

       《天路歷程》敘述基督徒及其家人奔走天路的旅程。《西遊記》是中國明代以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為題材的寓言。這兩部中西巨著既是兩本傳經佈道、弘揚教義的教科書,又是影射社會現實,微言大義的寓言故事,而其根本目的就是向世人展現一條精神洗禮及解脫之道。本文旨在比較兩部作品在宗教因緣以及敘事模式下的相似與懸殊。

       瀏覽全文請登錄澳門導報官網 www.am-zm.com百家專欄

 

續上期:

二.“性”的一致:受難與拯救(之二)

       而《西》中的唐僧師徒有的前世有錯,有的今生犯罪,都從樂園中貶入凡間受苦,在神仙、菩薩等的幫助下,一行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到達靈山,成了正果最終解脫。基督教的“得救”,在佛教中叫做“了生死”,或“解脫”,了字含有了知、了脫二義,即先要了知人生是在六道輪回、三世因果、生死相續的苦海中,然後決志了脫生死。解脫亦是此義,即是先要瞭解人生是在生死輪回苦海中,決志了脫生死。  所以無論“得救”還是“解脫”都是與現實世界背離的,是出世之道。


       其次,受難歷程是兩作品的共同主題。要實現“得救”和“解脫”,受難是必經之路。這可算作對“得救”和“解脫”的考驗。“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天》中基督徒被世故誘導誤入歧途,傳道教訓基督徒“你罪很大……1.你放棄了正路。2.你去走了禁路”。 基督徒必須忍耐、堅信“我們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卻是永遠的” 。經得起受難的相信主才能得救。《西》中唐僧三徒弟實際各有所指:“悟空”、“悟能”、“悟淨”代表人的貪、嗔、癡。孫悟空心高氣傲代表“嗔恨”,豬悟能貪戀美色、好吃懶做代表“貪欲”,沙悟淨愚鈍代表“愚癡”。三人保唐僧西天取經實是暗指只有克服貪、嗔、癡才能皈依三寶佛、法、僧,才能達到空、能、淨。故三徒弟名曰悟“空”、悟“能”、悟“淨”,其含義甚深。所以兩部作品中的受難是必然的,是由世間法歷練到出世間的過程。


       再次,兩部作品在宣揚宗教上是徹底的。《天》第一、二部分別從《聖經》中引用了160個和94個比喻,《聖經》的思想觀念在整部作品中無處不在。儘管《西》涉及儒釋道的典故比比皆是,學者對於《西》儒釋道之見也頗多,但佛本就是“一”不是“二”,儒釋道之分都是“相”的分別而已,作者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將儒釋道融會貫通,豈不就是“萬法歸一”。故兩部作品是應時事寫成的傳經佈道、弘揚教義的教科書。


三.相同與不同的吊詭(一)

       值得研究者注意的是,這兩部作品除宗教因緣外,還顯示出吊詭的一面。廣義地說,他們都是在封建制度占主體,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形成、發展的社會體制下的寫作,都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不和諧的狀態下提出拯救要求的寫作;在創作上,甚至在表現出差異的同時,也表現出相同的一面。


       第一人物形象豐富,多姿多彩。如基督徒在屈辱谷遇到的魔鬼亞玻倫,它的外形“醜的可怕:遍體生鱗,有翼如龍,雙腳如熊,腹噴煙火,嘴如獅子。” 語言栩栩如生,使讀者如臨其境。 

(歡迎繼續流覽閱讀下期 “相同與不同的吊詭(之二)”的相關內容)


【学术研究 连载一】

【学术研究 连载二】

【学术研究 连载三】

【学术研究 连载四】

【学术研究 连载五】



新媒體編輯:李偉強

審  核  校:東方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