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史海鉤沉】紀念常書鴻誕辰120周年特輯 ---拜讀常婷婷著《記二叔常書鴻》(六)

发布时间:2024/10/18 点击数:

 前言:

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先生是20世紀世界公認的藝術巨匠,在繪畫、學術、文物保護等方面無不取得卓越成就。常書鴻先生的聲名隨敦煌學遠播中外,但他的許多生平之事卻鮮為人知。本文重新厘證了常書鴻先生赴法留學的時間,讓這段奇幻之旅更加準確而生動。


念茲在茲,值此常先生120周年誕辰之際,其子常嘉皋將父親一生的故事和堂姐回憶二叔常書鴻的文章彙集於此,將常書鴻先生傳奇而艱辛的一生呈現在世人面前,謹以此文,抒發對常書鴻先生的哀思和無盡的緬懷之情。(馬良寶撰)


(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瀏覽全部內容及本文注釋、作者簡介)


文/常嘉皋


今年是我的父親常書鴻誕辰120周年,1904年4月6日,父親誕生于杭州的西子湖畔。


為了表達對父親的敬仰與追思,我在準備撰寫紀念緬懷父親文章時,想起了我的堂姐常婷婷,她是我大伯常書林的大女兒,今年已經90多歲了,我早就聽說她在香港的《大公報》發表過介紹我父親的文章。


婷婷姐告訴我,她撰寫的《記二叔常書鴻》於1985年11月8日在《大公報》開始刊登第1篇,一共連續刊登了14天。


(編者:篇幅所致,文章略有刪減。以下是常婷婷女士之懷念文章連載)


《記二叔常書鴻》(節選)


(常婷婷)


(六)


二叔和他的學生霍熙亮、張呂權、董希文、張琳英、李浴等人開始了對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工作。


敦煌自明代建立嘉峪關之後,事實上已成為塞外孤城。莫高窟也已成為農牧鄉民放牧畜群的園地。為了開展保護研究工作、制止人為的破壞,首要的事就是要築圍牆。圍牆需要二、三公里長。但是這裡遍地砂石,沒有泥土,用沙土築圍牆非常困難,即使勉強築起,過幾天乾燥之後又會坍塌。


當地的農民教他們如何從沙漠中取土,如何摻上麥草構築土牆。這樣,二叔等十幾個人用了半年時間,圍牆總算建成了。 他們沒有錢,沒有人力,工作進行很困難。二叔用自己到重慶辦畫展賣畫的錢支付費用,還高薪聘請了一位測繪專家盛其立用五年時間測繪了一副莫高窟全景圖,也就是一直延用到現在的測繪圖(見一九八二年《日本每日新聞社》出版的《中國敦煌壁畫圖像》)。


圍牆築好後,還是陸續坍塌,洞窟被破壞的情況依然存在。又由於社會上知道了敦煌藝術研究所和莫高窟,所以有不少人慕名前來,其中也有不少是官僚軍閥。有一次,國民黨駐酒泉的一位騎兵師師長用紙包了一塊唐代的花磚,當他準備乘馬車離去時,二叔上前追回這塊花磚。那位師長說:"我們不遠千里來到千佛洞,難道我拿一塊回去做紀念都不行嗎?"二叔說,這是國家的東西,不能拿走。最後,二叔把女兒沙娜畫的一幅飛天給了這個師長才算把花磚換回來。


二叔他們就是用這種方式,把文物保存下來。但來往的人越來越多,二叔與沙娜二嬸以及其他畫家們畫飛天送油畫肖像也無法應付。最後,二叔用自己的畫來換取有錢遊客的捐助,用以建造洞窟門窗。四百多個洞窟,裝門的費用比修圍牆還多。這些有錢的遊客捐了錢之後,要求刻上施主的名字,有些甚至要求刻上祖宗三代的名字。二叔這樣做,實際上就是為莫高窟化緣,募捐窟門,真是一片苦心啊!


(未完待續。歡迎關注下一期《記二叔常書鴻》(節選)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