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史海鉤沉】紀念常書鴻誕辰120周年特輯--拜讀常婷婷著《記二叔常書鴻》(二)
前言:
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先生是20世紀世界公認的藝術巨匠,在繪畫、學術、文物保護等方面無不取得卓越成就。常書鴻先生的聲名隨敦煌學遠播中外,但他的許多生平之事卻鮮為人知。本文重新厘證了常書鴻先生赴法留學的時間,讓這段奇幻之旅更加準確而生動。
念茲在茲,值此常先生120周年誕辰之際,其子常嘉皋將父親一生的故事和堂姐回憶二叔常書鴻的文章彙集於此,將常書鴻先生傳奇而艱辛的一生呈現在世人面前,謹以此文,抒發對常書鴻先生的哀思和無盡的緬懷之情。(馬良寶撰)
(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瀏覽全部內容及本文注釋、作者簡介)
文/常嘉皋
今年是我的父親常書鴻誕辰120周年,1904年4月6日,父親誕生于杭州的西子湖畔。
為了表達對父親的敬仰與追思,我在準備撰寫紀念緬懷父親文章時,想起了我的堂姐常婷婷,她是我大伯常書林的大女兒,今年已經90多歲了,我早就聽說她在香港的《大公報》發表過介紹我父親的文章。
婷婷姐告訴我,她撰寫的《記二叔常書鴻》於1985年11月8日在《大公報》開始刊登第1篇,一共連續刊登了14天。
(編者:篇幅所致,文章略有刪減。以下是常婷婷女士之懷念文章連載)
《記二叔常書鴻》(節選)
(常婷婷)
(二)
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四、五年的艱苦奮鬥後,他(常書鴻)終於考取了浙江公費勤工儉學,前往法國。
在家境貧寒的情況下,買一張去法國的船票談何容易。於是二叔托一個同學的父親——張廚師幫忙。當時張廚師在法國的大郵輪Dardanion號當伙夫頭。由他為二叔安排在船上充當雜工。二叔就是用這種辦法,同其他伙夫在晚上偷偷混入船艙底的,這在伙夫中稱之為“艙底的黃魚”,也就是廣東話的“屈蛇”。
在船上像二叔這種身份的人是不能上艙面的。每天從早到晚在廚房洗碗碟、洗菜、掃地。他在震耳欲聾的機器轟鳴聲和高溫酷熱之中踏上他這一生中第一次遠涉重洋的旅途,於1926年①從上海到了法國馬賽。
二叔到了馬賽,因身邊錢不多,不敢停留,就急急忙忙地又乘火車到達他夢寐以求的巴黎,這個紙醉金迷的世界大都市。之後,他以半工半讀的辦法,考進了法國里昂美術學校,開始正式學習繪畫。他的留學生活是艱苦的。里昂美術學校在里昂市政府旁邊,而里昂市立美術館也在附近。他經常白天在美術學校學習,中午買一塊麵包和一塊朱古力,在美術館裡邊觀摩邊吃午餐;晚上到法語學校補習法語,其他的時間就去做工。
在學校裡,由於他的年齡比一般法國同學大,所以經常遭到穿短褲的小學生們的恥笑,說他這個東方人這麼大了,還同小學生在一個班裡學習……中國有句古話叫"笨鳥先飛",他用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拼命努力學習。在五年之中,他多次得到學校的獎勵,還曾得到過法國康得鉛筆公司頒發的全校素描速寫一等獎(當時獲得了一千法郎)。這是中國學生從未獲得的殊榮。
後來,他又從里昂中法大學考進法國國立里昂高等美術學院。
(未完待續。歡迎關注下一期《記二叔常書鴻》(節選)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