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公道民本:融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本體基礎(十五)

发布时间:2024/06/18 点击数:

作者: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文新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摘要】

天人合一觀是一種由內而外、從人到物的同心圓式整體觀,從邏輯上內蘊著公道民本的社會歷史整體觀,強調了“公”與“民”對於國家社會特別是文化發展的深層根基和價值依據。“公道民本”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一脈綿延,成為中華民族理想社會的靈魂而一以貫之,不僅在先秦到隋唐諸子百家中處處可見,更在宋代以降的中華氣學、理學、心學、實學等學派思潮中愈益凸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中,實踐第一、世界整體性、真理與價值相統一、人民創造歷史及人的自由發展等基本原理,都與中華文化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求真至善、民為邦本、人皆堯舜等基本精神相契相通。如此,“公道民本”作為一種凸顯人民性的社會歷史價值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遇、結合之後通過複雜的交會而實現融合、貫通及至新生的本體基礎,成為中華文明新形態和馬克思主義新形態的本體基礎。


(續上期)

四、基於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中華文明新形態


(一)公道民本是一種凸顯人民性的社會歷史整體性


從馬克思主義角度闡釋“公道民本”,那就是人民群眾自覺改造大資本私有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勞動人民公有制,從而實現共產主義的大公之道。


共產黨人是來自于人民並融於人民、組織人民並領導人民、遵行“公道”造福人民的信仰共同體。


公道民本,包含了公有制這種形而下的整體性,包含公理、天道這種形而上的整體性,包含了人民這個組織起來的主體的整體性,包含了國家、人類社會基於人民實踐創造的整體性;在歷史的進程中,公道民本作為客觀的本體存在,處於手段和目的、過程和結果、主體和對象等等關係螺旋上升的辯證運動狀態,這也是一種縱向的歷史的整體性。


“公道民本”作為客觀的整體性,具有實踐性、唯物性、辯證性、社會性、歷史性和人民性的特徵。實踐性表明人類特別是人民的歷史實踐,是這個整體的直接的和現實的源泉;唯物性表明這個整體的客觀實在性,而不是像宗教信仰那樣“神—天—人”的神秘虛幻的整體性;辯證性表明這個整體內部的各個要素是相互作用、混化融通、辯證否定、不斷發展的;社會性表明這個整體是基於對人的社會關係本質的把握,彰顯著“社會主義”方法論和價值觀;歷史性告訴我們這個整體有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性和歷史進步的遞升性;人民性,明確指出其中的“人”和“民”的高度統一,這個整體是人民的整體性、組織性,凸顯了占人類成員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的集體特性。“人民性”包含了“勞工性”、“民族性”和“人類性”的三重內涵及其歷史的、辯證的統一,是一個社會和歷史高度統一的時空整體性範疇。


人民首先是指占人口最大多數的勞動人民,其次是與現代國家制度相聯繫的民族共同體,比如中華民族,最後再延伸到全人類,因為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就是通過解放勞動人民(即現代無產階級或產業工人階級)、消除民族壓迫(實現民族解放)而解放全人類,或者在全人類及各民族獲得解放的過程中實現勞動人民的解放。公道民本,是真正以人民為中心的大公之道,是人民之大公,民心即公心,民生即公事,民富即公利,民聖即公道。


(未完待續 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四、基於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中華文明新形態(二)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相遇與融通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