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公道民本:融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本體基礎(十六)

发布时间:2024/07/01 点击数:

作者: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文新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摘要】

天人合一觀是一種由內而外、從人到物的同心圓式整體觀,從邏輯上內蘊著公道民本的社會歷史整體觀,強調了“公”與“民”對於國家社會特別是文化發展的深層根基和價值依據。“公道民本”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一脈綿延,成為中華民族理想社會的靈魂而一以貫之,不僅在先秦到隋唐諸子百家中處處可見,更在宋代以降的中華氣學、理學、心學、實學等學派思潮中愈益凸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中,實踐第一、世界整體性、真理與價值相統一、人民創造歷史及人的自由發展等基本原理,都與中華文化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求真至善、民為邦本、人皆堯舜等基本精神相契相通。如此,“公道民本”作為一種凸顯人民性的社會歷史價值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遇、結合之後通過複雜的交會而實現融合、貫通及至新生的本體基礎,成為中華文明新形態和馬克思主義新形態的本體基礎。


(續上期)

四、基於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中華文明新形態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相遇與融通①


正因為公道民本的這些理論特徵,它成為一百多年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交會、相融通的本體基礎。這一過程大致經歷了相遇—結合—交會—融合—貫通—新生這樣幾個前後相繼而又複雜疊加的階段或狀態。


20 世紀初,在西方列強的殖民掠奪和壓迫下,中國基本完成了半殖民地化歷史進程,成為一個四分五裂、哀鴻遍野的悲慘國度。隨著西學東漸進程的加快,作為一種社會主義思潮的馬克思主義也在不經意間進入中國。正當中國有識之士尋找拯民救國之道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馬克思列寧主義應運而來,及時雨般為中華民族帶來希望。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的這種相遇,具有歷史的偶然性,是西方文化侵略滲透和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鍵一刻的風雲際會。面對腐朽的舊中國,雖然不少人歸罪於已經僵化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孔儒思想,但是,馬克思主義固有的人民性、公道性,還是讓飽讀詩書、國學涵養深厚的知識份子深感似曾相識、相見恨晚!相遇就是緣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中國逐漸紮根、發芽、成長、開花、結果,與中國人民結下不解之緣,除了人民解放、民族獨立、國家統一的現實需要,中華文化的公道民本思想,跟馬克思主義關於全人類之公和無產階級之民高度統一之論的深層相通性,不能不是很最重要的原因。


隨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二者開始了相結合的歷史進程,進而開啟了中國人民的新命運,開闢了中華民族的新前途,在“馬克思主義化中國”的歷程和成果基礎上,形成了幾種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文化成果——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相應的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的文化形態。表面看這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文化成果,但不應該只是簡單的“結合”,如同兩位新人“結合”,如果沒有深層次的交會融通,那便不會有新生命的孕育和新生兒的誕生;顯然,“結合”更多體現的是現象上的聯繫、形式上的攜手、行動上的協同,單純的“結合”還不足以誕生新的“一”。


(未完待續 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四、基於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中華文明新形態(二)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相遇與融通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