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公道民本:融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本體基礎(十三)
作者: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文新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摘要】
天人合一觀是一種由內而外、從人到物的同心圓式整體觀,從邏輯上內蘊著公道民本的社會歷史整體觀,強調了“公”與“民”對於國家社會特別是文化發展的深層根基和價值依據。“公道民本”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一脈綿延,成為中華民族理想社會的靈魂而一以貫之,不僅在先秦到隋唐諸子百家中處處可見,更在宋代以降的中華氣學、理學、心學、實學等學派思潮中愈益凸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中,實踐第一、世界整體性、真理與價值相統一、人民創造歷史及人的自由發展等基本原理,都與中華文化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求真至善、民為邦本、人皆堯舜等基本精神相契相通。如此,“公道民本”作為一種凸顯人民性的社會歷史價值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遇、結合之後通過複雜的交會而實現融合、貫通及至新生的本體基礎,成為中華文明新形態和馬克思主義新形態的本體基礎。
(續上期)
三、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支撐和相契相通
(六)人民創造歷史原理:民貴君輕、民為邦本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社會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同時也是一切文明財富的享有者;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是歷史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這是從實踐第一、生產決定的原理引申出來的重要結論。
因為,人民是歷史實踐的主體,勞動人民是物質生產的主體,這是馬克思主義者最根本的信仰標誌和實踐特徵。顯然,在中華文化中,民貴君輕、民水君舟、民為邦本,富民教民、養民護民、安民惠民等思想,便是這種“民本”觀的集中體現;而“載舟覆舟”之喻更是明晰道出了人民創造歷史的真理。
相對而言,君為私,民為公,君之天職在於為民謀利、為民造福,如同我們共產黨人的天命就是為人民服務、實現共產主義大公之道一樣。或可說這一原理實際上完整體現了公道民本的最深刻含義,二者具有深層契合性。
(七)“兩個必然”原理:協和萬邦、天下大同
“兩個必然”原理的原本表述是“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在不同的時候和地方,也被表述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再推而廣之,就是剝削階級必然滅亡和勞動人民必然勝利的規律和信念,就是要消滅階級、消亡國家、實現徹底平等。這種歷史必然性的結果就是全人類逐漸消除階級分立、國家區隔而走上社會主義 - 共產主義道路。
相對而言,中華文化沒有這樣或類似的論述,畢竟它沒有關於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規律的理論,但是中華文化卻憧憬整個人類在公行天下時必然呈現的“協和萬邦”的“大同大公”之世。在此意義上,“兩個必然”實際上揭示了這種“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必然性,昭示了世界共產主義的美好前景。
(八)人的自由發展原理:求真至善化美成聖、人人皆可為堯舜①
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的最基本狀態,這是人性自身內在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所指向的至善至美的人性狀態。
它包含人的全面發展、自由發展、個性發展、充分發展,包含著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及其相互作用最為豐富的展現,人的自然關係、社會關係、精神關係的最為全面的展開,人的自然需要、社會需要、精神需要的最為充分的滿足,人的自然價值、社會價值、精神價值的最大程度的實現。這樣,人人都有極高的道德涵養和精神境界。
(未完待續 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三、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支撐和相契相通(八)人的自由發展原理:求真至善化美成聖、人人皆可為堯舜② 四、基於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中華文明新形態)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東方曉雲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