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公道民本:融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本體基礎(十一)
作者: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文新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摘要】
天人合一觀是一種由內而外、從人到物的同心圓式整體觀,從邏輯上內蘊著公道民本的社會歷史整體觀,強調了“公”與“民”對於國家社會特別是文化發展的深層根基和價值依據。“公道民本”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一脈綿延,成為中華民族理想社會的靈魂而一以貫之,不僅在先秦到隋唐諸子百家中處處可見,更在宋代以降的中華氣學、理學、心學、實學等學派思潮中愈益凸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中,實踐第一、世界整體性、真理與價值相統一、人民創造歷史及人的自由發展等基本原理,都與中華文化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求真至善、民為邦本、人皆堯舜等基本精神相契相通。如此,“公道民本”作為一種凸顯人民性的社會歷史價值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遇、結合之後通過複雜的交會而實現融合、貫通及至新生的本體基礎,成為中華文明新形態和馬克思主義新形態的本體基礎。
(續上期)
三、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支撐和相契相通
(二)世界整體性原理:天人合一、天道仁德
人類起源于自然並永遠依賴于自然界的豐富性和完整性。自然界按照自己的客觀規律運動演化,並在一定的階段產生了有意識的人類;自然物質的運動存在方式演進為人的實踐存在方式,其時間和空間的存在形式演進為人的歷史和社會的存在形式;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這種特殊物質的存在方式。
因此,人起源于自然、依賴于自然,人不同于自然又相通于自然;自從人類產生後,地球自然的歷史就被納入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之中了。
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為了生存、享受和發展,必須從自然中索取各種物質資料,這就產生了人與自然關係之對立性的一面(人道);而為了人的永續生存、享受和發展,人又必須保持對自然之多樣性、豐富性和完整性的神聖感和敬畏感(天道);因而人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遵循自然規律善待自然、維護自然、優化自然,這也是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自然前提,此乃天道之於人道,體現仁民愛物之仁德。
以上可稱為人與自然統一性原理,這一原理是我們構建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與中華文化之天人合一、天道仁德觀直接相通;同時,它又是世界整體性原理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後者基於普遍聯繫(世界之空間整體性)和永恆發展(世界之時間整體性)的觀點(天道),表現於人的世界(人道仁德),人的社會關係本質就是人與社會普遍聯繫及其變化發展的產物,而且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也依賴於人與社會的這種普遍聯繫及其變化發展;形成世界整體性的唯物和歷史的辯證法,蘊含了公道民本的客觀根基和價值意向。
(三)真理與價值相統一原理:求真至善、公道民心
人類的一切真理和文明、一切價值和財富源於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社會歷史實踐,這表明了實事求是與以人為本、科學與人文、手段與目的、工具與價值的辯證統一性。在一般的意義上,如果說公道具有歷史規律的真理性,那麼民本就有人類內在發展目標的價值導向性;通過大公的手段和途徑達到民本的目的和目標,此謂大公之真理與民本之價值相合相契,大公之道與民胞之心相融相通。就每個人的發展而言,這也是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求真至善化美成聖、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飛躍的重要標誌。
(未完待續 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三、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支撐和相契相通(四)生產勞動決定性原理:食為民天、務農重本)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司瑜
審 校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