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公道民本:融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本體基礎(七)

发布时间:2024/04/19 点击数:

作者: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文新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摘要】

天人合一觀是一種由內而外、從人到物的同心圓式整體觀,從邏輯上內蘊著公道民本的社會歷史整體觀,強調了“公”與“民”對於國家社會特別是文化發展的深層根基和價值依據。“公道民本”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一脈綿延,成為中華民族理想社會的靈魂而一以貫之,不僅在先秦到隋唐諸子百家中處處可見,更在宋代以降的中華氣學、理學、心學、實學等學派思潮中愈益凸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中,實踐第一、世界整體性、真理與價值相統一、人民創造歷史及人的自由發展等基本原理,都與中華文化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求真至善、民為邦本、人皆堯舜等基本精神相契相通。如此,“公道民本”作為一種凸顯人民性的社會歷史價值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遇、結合之後通過複雜的交會而實現融合、貫通及至新生的本體基礎,成為中華文明新形態和馬克思主義新形態的本體基礎。


(續上期)

二、公道民本的中華文化資源和理論表現


(二)中華理學的“公道民本”體現②


二程是宋明時期理學的典型代表,他們基於“性即理”的本體論,鮮明提出“公私”之論,程顥指出聖人的境界就是“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二程文集•答橫渠張子厚先生書》)。


他認為“自私”使內外有隔,不能實事求是順應外部自然變化,只有“內外兩忘”、超越小我而以公心統攝萬有,才能成聖。他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二程遺書》卷二上),把自己與天地萬物看成是息息相關的整體,自己內在於宇宙,宇宙內在於我身心之內,此乃“大我”之公,“大公”之我。他甚至認為天人是一,“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二程遺書》卷六)。


顯然,二程之“仁”依然是儒家“愛人”之仁,但已經推及天地萬物,跟張載“民胞物與”思想異曲同工,包含了“民本”之意,大我是民吾同胞之我,大公是心懷萬民之公,大我大公便構成“公道民本”的深刻內涵。


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說向來頗多爭議,但從其本意理解,天理實乃公理、公道,人欲實乃私欲、貪欲,因而對其“明天理滅人欲”(《朱子語類》卷十二)、“革盡人欲複盡天理”(《朱子語類》卷十三)之說不可絕對化、教條化,而應在儒家思想大語境中恰當解讀為要想修養內聖成為聖人,必須盡最大努力澄明天理、暢通天道,想方設法節制私欲、克除貪欲、超越物欲,如果囿於私欲劃定的小我,貪婪索取、心為物役,與廣大無極的天地萬物、人間同胞相區隔、互對立,何以成就“外王”“平天下”之聖業?加之他在解讀儒家經典中對於民本思想的闡發,亦可體會朱熹思想中的“公道民本”蘊含。


(三)中華心學的“公道民本”體現①


心學是儒家思想發展到宋明時期“三教合流”的一種學派,被人們理解為佛學或禪宗摻入儒學後的一種形態,也有人認為是儒家思孟學派的一種傳承。不論怎樣,心學中的公道民本思想體現得更為顯著而深刻。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雜說》,《陸九淵集》卷二十二)便成為宋代心學的核心思想,單此一句即可理解,心學一脈始終認為在本體層面上,我們的心靈世界跟我們生活於其中的宇宙是一體的,於此,其“本心”“仁心”“良知”“良能”等均與此天人合一整體觀密切關聯。他“發明人之本心”之論,實際上要求人們通過清除私欲之障、揭開物欲之蔽的“存心”“養心”“求放心”的心性修養,而彰顯“萬物皆備於我”的宇宙真相,從而達到心同此理、天同此心的天人合一之境。


陸九淵強調“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身立於其中,須大做一個人”,“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間,須是做得人,方不枉”(《象山語錄》下),這才是堂堂正正做個人。顯然,在陸九淵看來,人就是頂天立地的,就是立於天地之間、融於天地之中的,這種大公大我之人,正是天地合一之人。


(未完待續 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二、公道民本的中華文化資源和理論表現(三)中華心學的“公道民本”體現② )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