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公道民本:融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本體基礎(一)
作者: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文新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摘要】
天人合一觀是一種由內而外、從人到物的同心圓式整體觀,從邏輯上內蘊著公道民本的社會歷史整體觀,強調了“公”與“民”對於國家社會特別是文化發展的深層根基和價值依據。“公道民本”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一脈綿延,成為中華民族理想社會的靈魂而一以貫之,不僅在先秦到隋唐諸子百家中處處可見,更在宋代以降的中華氣學、理學、心學、實學等學派思潮中愈益凸顯。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中,實踐第一、世界整體性、真理與價值相統一、人民創造歷史及人的自由發展等基本原理,都與中華文化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求真至善、民為邦本、人皆堯舜等基本精神相契相通。如此,“公道民本”作為一種凸顯人民性的社會歷史價值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遇、結合之後通過複雜的交會而實現融合、貫通及至新生的本體基礎,成為中華文明新形態和馬克思主義新形態的本體基礎。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 世紀馬克思主義”,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中,“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追溯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僅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際及時代特徵相結合,而且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紮根”。
從理論創新的邏輯看,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下文簡稱“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文簡稱“中華文化”)相結合——二者觀照視域高度融合、思想內容複雜交會、價值意向深度貫通,創立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文化—文明發展的新境界,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中華文化—中華文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形態—中國社會主義文明,亦即馬克思主義文明新境界和中華文明新形態,它們共同構成21世紀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那麼二者交會融通的基礎是什麼?當然首先是百餘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但從理論最深層而言,其形上本體基礎依然需要深入探討。我們認為,基於天人合一的“公道民本”正是實現這種交會融通的本體基礎。
一、公道民本:源于天人合一的社會歷史整體觀
眾所周知,天人合一觀是中華文明的獨特智慧,始終堅持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突出特徵,強調的正是中國人對自己身心整體性及其與世界相互作用的整體性,或曰“天人整體性”的證驗與體認;用當代較為科學的語言概括,這是一種“天人整體觀”或“天人辯證整體觀”,作為“公道民本”價值本體的實在基礎,是中國人特有的世界觀。
(未完待续 关注下一期内容:一、公道民本:源于天人合一的社會歷史整體觀 (一)天人整体观是由内而外、从人到物的同心圆式整体观①)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