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趙太國:文化長征的詩意詮釋(一)
作者丨趙太國
來源丨昆侖策研究院(昆侖策網)
前言:
古之杞人常懷憂天之思,今之湘人多有驚人之舉。展開中國文化長征發起人和領軍人物羅範懿的長篇紀實長詩《文化長征》,一吟二讀三悟,我有一種被驚到、被震撼、被感動、被折服的強烈感覺。
開卷與掩卷之時,滿紙都是韶山朝陽的金輝、延安窖洞的燈光、萬水千山的足跡、戰旗漫捲西風的景象;滿耳都是三根鐵拐杖講長征英雄故事、摩崖石刻紅色標語的聲音;滿目都是紅飄帶上80座紅軍長征故事碑的金光閃爍、二十年文化長征的累累碩果、氣勢磅礴的文化長征詩篇。
中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震撼世界的英雄史詩,是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偉大壯舉。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英勇無畏、悲壯慘烈、苦難輝煌的遠征。毛澤東所率領的長征成了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70年後的2004年10月15日,湖南安仁縣45歲的縣文聯主席羅范懿,與66歲的農民作家、全國勞動模範李綠森,50歲的民間藝術家陳贊文,用三根鐵拐杖,叩響了二萬五千里文化長征的序曲,從瑞金、于都到吳起、延安,一路上踏響著文化長征的鏗鏘足音。他們始終如一地叩響的文化長征主題,就是那面印在文化長征旗幟上的四句心聲:“攜手新一代,喚起先驅魂,科學求發展,中華再復興”。這是羅范懿對文化長征主題思想,最早的詩意詮釋。
對於英雄史詩,意大利詩人有過深刻而準確的評判:“英雄史詩是對於光輝的、偉大的和完美的行為的模仿;它採用卓絕的韻文描敘情節,借助驚奇來激動人的心靈。”羅范懿以紀實長詩的形式,為紅軍長征和新時代的文化長征,注入了新的思考、認知、體悟和激情。
他這樣寫道:
萬里長征路啊!
中國革命從您的奔湧開始轉危為安
民族復興從您的通暢開始生機勃發
萬里長征路啊!
中華兒女們為您鑄就了一道“血管”的路。
文化長征隊重走長征路,
血管信息反映出整個肌體的安危。
研學體驗過程中,穿行“血管”,
當仁不讓地做“清道夫”!
詩人就是這樣通過謳歌紅軍北上抗日救國鑄造“血管”的奇跡與文化長征當仁不讓做新時代信仰血管的“清道天”的壯舉,為全詩定下了主題基調和使命擔當。於是,全詩的底色都成了血染的紅色,血染的戰旗,血染的征衣,血染的湘江、婁山關、鐵索橋,血染的雪山、草地、臘子口,都成了整篇詩中最驚人目睛、最震撼人心、最盪氣迴腸的紅色華章。紅軍萬里長征用鮮血鑄造出來的紅色信仰,就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珠穆朗瑪峰”。羅範懿的詩,也因之成為了由信仰、文化、精神和意志冶煉出來的鋼鐵般的紅色旋律,呈現的是九死無悔、苦難輝煌的豪放雄壯之美。
(未完待續)
(注:作者系紅軍後代、軍旅作家、知名詩人,重走過紅軍父母長征路,著有《獨步長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