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中國共產黨犧牲精神的理論形成(連載四)

发布时间:2023/09/22 点击数:

【摘要】

為了理想信念甘於犧牲乃至奉獻生命的犧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奠基的政治品格。作為理想主義的集中體現,犧牲精神尤其是殉道行為在傳統中國一般只屬於智識階層,中國共產黨較為成功地將其推廣向普羅英雄,呈現出理想主義平民化的特徵。中國共產黨用集體主義式的“革命英雄主義”揚棄了傳統生死哲思,並且訴諸老百姓的利益訴求與心理特點以減輕生死顧慮。犧牲精神的理論形成與機制推廣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信仰上獨特的政治智慧。


作者丨陳晴

來源丨昆侖策研究院

轉編丨“北京大學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原刊於《社會主義研究》2023年第3期


(續上期 一 理想主義平民化:犧牲精神的理論生成③ (三)價值重建:偽善短視政治風氣的改觀與血性英雄倫理的鋪展①)


一 理想主義平民化:犧牲精神的理論生成④


(三)價值重建:偽善短視政治風氣的改觀與血性英雄倫理的鋪展②


中國共產黨犧牲精神破解的是偽善與短視的政治道德風氣。空談道德,固守私利,被認為是當時政治環境的通病。1920年,陳獨秀分析道,“中國人最大的病根,是人人都想用很小的努力犧牲,得很大的效果。這病不改,中國永遠沒有希望”[29]。無獨有偶,美國記者威爾斯這樣對比各個民族的生死觀:日本的武士道崇尚“犧牲至上”,英國的冒險家願意為開疆擴土而犧牲,而中國人崇尚的是明哲保身、謹慎惜命[30]。此語雖有偏頗,但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國人樂生惡死的生存態度。根據階級分析,統治階級佔據對社會道德的解釋權,但道德僅為維持社會秩序與自身利益服務,是偽善的。小資產階級雖具有個人英雄主義,甚至會爆發驚天地泣鬼神的舉動,但寧願短痛不願長久付出,在日常消磨中容易軟化變節,是短視的。這種分析未必解釋了政治風氣敗壞的真實原因,但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解決途徑。


形而上的犧牲思考不如實踐的犧牲精神更能洗滌風氣,很快成為了黨內共識。京漢鐵路罷工後的當時的紀念冊提出,社會上主張革命犧牲的聽到的多,看見的少,甚至於全無。如此便成為變相的清談。二七運動像舊社會說明了,相較於實際的犧牲,再高妙的調子都是滑稽罷了[31]。五卅運動後,亦有人指出五卅運動的跨紀元意義在於,一是運動從少數智識份子包辦變為廣大群眾參與,二是青年願意以熱血犧牲,改變此前文弱書生傳檄罵賊的模式[32]。


蘇維埃時期,中共更是以犧牲精神證明為人民謀福利的決心,並將個體利益與集體革命成功綁定以解決政治短視問題。例如在宣傳殺土豪的黨員被償命時,黨員表示“共產黨員是不怕死的。為工、農、兵士、貧民而死是共產黨員的本分,決不像國民黨的貪生怕死,欺騙民眾,嘴裡說革命,實際都想升官發財。我現在已殺一土豪,已達一分目的,死亦安心……”[33]民間的義憤與勇氣對沖了風氣中的偽善與短視,中國共產黨再以組織手段把握其中的相對平衡。


(未完待續。掃碼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完整內容。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 一 理想主義平民化:犧牲精神的理論生成⑤ (三)價值重建:偽善短視政治風氣的改觀與血性英雄倫理的鋪展③)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