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歷史】春天的莫高裡(3)
文 / 至簡
在這裡,你會感到,藝術家只是在還原記錄歷史的一個瞬間和場景,而那種還原是儘量不帶個人色彩和情感的。在任何一個時代和場景裡,在當時的時間和空間裡人們對美的範疇和理解並不相同。而一個歷史人物會讓書本上僅限於文字的記錄會更加生動具象和豐盈。
後來看到杜老師的著述裡有著這樣的藝術觀點:“古代藝術的傳承,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全國統一標準的教科書,都是根據匠師的經驗口傳心授,因此每個地方每個時代的藝術自然會不一樣,甚至一個畫家的創造風格就會影響一大片或者很多年。有人經常問我一個問題,古代工匠在創作佛教藝術時,究竟是為了藝術還是為了宗教。我想,藝術與宗教雖然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文化現象,但他們之間卻有著一個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審美。佛教所追求的莊嚴、慈悲、端莊、和善等本身就是藝術所追求的真、善、美。敦煌工匠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敦煌藝術通過審美介入世俗社會,為人民增強信仰,引導人們一心向善,拯救眾生與水火,兩者之間本就是一回事,可以說古代工匠,既是藝術家又是佛教的弘揚者,也許他們當中很多本身就是修行者。”
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狗,從院內長廊的一邊朝我跑過來,一直很親昵地粘在我的腳邊,他們告訴我這是工作人員收養的流浪狗生的小狗。在莫高裡的人們,都有一顆慈愛之心,他們收留過流浪貓,一隻被鷹啄傷的鴿子,被這裡的藝術家們敷藥精心救治活放生後,來年春天它依然返回了莫高裡,讓他們感動也驚訝。
即使是春天,敦煌的天空永遠是那麼空曠而遙遠,午後的廣播在這空曠間迴響,那似遠似近的聲音和周圍的建築還有寂靜的雕像融合了一種獨特的氣味,像隨意的風兒,漫不經心又毫無掩飾,如春天暖融融的光浸入到了鬆弛的皮膚毛孔裡,眼前的時光寂靜得好似輕舞的楊花一般。
在走廊上站立的兩排雕像是青銅的,而露天平臺的亭子是鐵青的,敦煌風大,似乎這與周邊的風格並不協調,他是刻意打破那種人為的一致吧。從杜老師的作品裡亦能感受到他所要表現絲綢之路上敦煌的一種接納、包容的胸懷。
坐在木質屋簷下,幾個工人師傅正在修整一片場地,桌上很快落了細細的沙土,我怕自己落得一身塵土,便離開了那裡,繼而有些慚愧,雕塑家就是和泥沙打交道的人,如果他們不愛泥土,怎麼會產生自己的雕塑作品呢?
(未完待續)
編 輯 |李偉強
新媒體 |司瑜
審 校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