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章】道德通微眇,用以礱智慧①

发布时间:2023/01/06 点击数:

編者按:     
奇雲子者,通古文,兼學百家,故有一家之獨見,多於萬物之思想。每有所思,見諸文,文采斑斕,駢散並用,所言多旁及古今。然其文雖多,皆流於私藏,唯於至友,相爲品鑒。故感當下之時,古文衰微之際,何不爲世人一展,不然豈不惜哉!今獲奇雲子復應,公之其文於世焉。(注:本期内容含白話文解析)

吾每讀古經,常有雖隔千年時空,而如近在目前,實與天地相始終,逐逐者則無所論之感。常聞世言,生我之常,去我為生之常,奚知“氣聚而生,氣散而去”之理,然卻不知,人聚之為氣而生,至於去,是散氣也,而非氣散也。故古人曰:“世人無不去者,無一善去者,即無一善生者”,一言以盡人性之本。


嗚呼!天之生人何如哉?而人不自善其生,亦不自善其去,且不能乘氣之有以入無,亦不能竊氣之無以入有,蓋為人所不能自明,又何坐乎萬世而下者,支離於文字,不得其體證,雖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乃至昏昏度日,豈不虚生一世也哉?


夫子罕言,或曰:“未知其生,焉知其死”。而釋家之言,乃深廣而密,又有造密者,唯於三藏海語中載之,龕於奉供,菩薩而下,無能得其解者,故至平庸,必不得其義也。(未完待續)

白話文解悉:
每當我閱讀古文經典時,常有一種雖隔千年時空,而有如近在眼前與天地運轉相始終的感覺,對於我們來講,緊緊地追逐著他們的思想,但依然感到無法達到他們所論述的高度與智慧。

 

常聽世人說,生命對於每一個自我來講都是一種常態,當生命現象離去時,自我則要作為一種生命常態來看待,但怎知“氣聚而為生命存在現象,氣散而為生命現象消失”的大道原理。然而,人們卻不了解,人的生命存在是由生理內在集聚,稱之為“氣”的存在而有生命活力,直至消亡,即是因為散去了這個“氣”, 而並非是這個“氣”已經消失。因此,古人說:“世上的人,沒有不死去的,但沒有正確看待死去,也就等同於沒有正確看待生命的存在”, 這句話揭示了人性中最根本的問題。 


哎,上天把生命賦予了人類是為了什麽呢?而人卻不能自己善待生命加以維護,也不能自己善待生命更好的離去,且不能乘著生命氣息的存在,進入於身心無礙的最佳狀態,也不能暗自守護沒有“氣”的感覺而漸漸進入於產生“氣”的感覺狀態。根本在於人不能自己明確,更何況坐視傲空萬世,目中無人,肢解脫離文字本義,致使沒有真實的體會與驗證,雖然嘴上講“心性”是關鍵,而自身卻迷惑迷茫沒能真正了解,以至於昏昏沉沉度過一生歲月,如此豈不白白耗費生命一世。


孔子很少講,也很少明說:“不了解生,怎麼了解死”。而釋家所說,卻深刻廣遠而又致密,又有一些創造性更為細密的說法,隻在三藏浩若煙海的典籍中記載著,但一般大眾難以得見,隻能在殿堂之上供奉瞻仰,沒有一定宗教身份地位的人,是沒有資格得見了解的,所以把多數人當作平庸來看待,使多數人必然難以得到其中真正的義理。(未完待續)

網絡編輯|爾雨林
審核校對|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