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歷史 敦煌篇】黃 墩 子(二)
文/水中天
車過一片片平展展綠油油的莊稼地,幾十萬畝土地全是現代化地灌高產田,有棉花、玉米、小麥、高梁和油葵。車在田野裡繞來繞去的遊走。我正期待的四下裡張望,老路說,看啊,黃墩子!
在極遠處地的盡頭,在一簇簇傘狀紅柳叢中,在暗淡的灰褐色的山影裡,隱隱約約看見一座堆積的黃墩子。車慢慢靠近了,通過一段彎彎曲曲的小路,穿過生長茂密的紅柳灘,一步步靠近那好像久違了的歲月留下來的影子。
時光如戈壁灘上氤氳的風水流韻,讓我這顆澎湃的心狂跳不止。這個黃墩子,是古人用帶鹼性的黃色粘土人工夯實的高大烽燧,那一層層中間夾縫中的蘆葦,曾經是一千多年前的綠色生命。一層層從下而上被風吹噬的滄桑,猶如山崖參差錯落般凝重。我不知道這是漢唐,還是大宋朝的威武形象,但我可以想像得到這裡曾經的過往,在斑駁陸離的風景中訴說著人性的善與惡,還有腥風血雨的歷程。
我忽然間想要問老路,黃墩子第一批農墾人是何時来的啊?老路說,早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社會剛安定下來,農墾第一代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兵團戰士。他們參加過解放大西北戰役,有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戰士們穿著還帶有硝煙味的軍裝來到這裡,在荒蕪人煙的大漠戈壁開荒種地,面臨多種角色。這麼複雜的身份,肩負著既保家衛國,又墾荒納糧的神聖使命。這些人與古代的將士一樣,拿起槍是軍人,屯邊種田是農民。我想,這樣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精神,他們一定是一千多年前在這裡守疆戍邊的勇士,千年輪回,又讓生命重現在疏勒河畔,又讓今人的勞作成為過往的影子。
我依依不捨的弓腰後退,猶如古人踉蹌的腳步。
老路說,這座烽燧是獨處的,是連接東西長城、現保存最完好的一處遺址。我遙望東西兩邊盡頭,在接天的荒原上,果然能看見星星點點饅頭狀凸起的黃墩,在稀疏的荒草叢中裸露出長城的形象,成為一條蜿蜒的輪廓。
走啊!咱們到西邊去,那邊的長城烽燧才有看頭呢。老路急切地催促我。
(未完待續)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李偉強
審 校 |東方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