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導讀】楊小濱:海到底是什麼形狀的?

发布时间:2022/07/15 点击数:

澳門導報


個人介紹:

楊小濱:生於上海,耶魯大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政治大學台文所教授,《兩岸詩》總編輯。著有詩集《穿越陽光地帶》、《景色與情節》、《為女太陽乾杯》、《楊小濱詩X3》、《到海巢去》等,論著《否定的美學》、《歷史與修辭》、《中國後現代》、《語言的放逐》等。


楊小濱:海到底是什麼形狀的?


這是一首廣為傳誦的詩,體現了蔣浩的典型風格:奇崛的想像力與自然的詞句流動水乳交融。但我感興趣的,是它在古往今來書寫海洋詩的書寫脈絡中,顯示出怎樣的獨特性。換句話說,蔣浩寫出了一個有何不同的海?


首先,這首詩裡的“海”沒有一次被稱為“大海”——後者是現代漢語編織出的略顯矯情的詞語(包括我自己的某些詩也不能免俗),這樣也就避免了標準新詩抒情體所帶來的關於海的既有模式:或廣袤,或洶湧,但必然是那一片無邊的水域,而它也必須帶給心靈以某種解放或撫慰。不說“大海”,因為蔣浩這首詩裡的海不大。它甚至可以裝在袋子裡拎回來。這顯然是對大海形象的解構式表達。有意思的是,這不僅僅是兩小袋海水,而是“海的形狀”本身。正如在達利的畫裡,海的皮膚可以被掀起來,在蔣浩的詩裡,海可以變成了兩隻袋子的形狀,也像是一對眼睛,或兩滴眼淚的形狀。甚至,當水倒出之後,扁扁的塑膠袋也是海的形狀;或者,海水蒸發後留下的鹽也是海的形狀。換句話說,海的形狀不再只是標準的“大海”的面貌,而是與具體經驗相關的任何一種樣子,是不同內心所塑造的不同形狀——“這也是你的形狀”。


有意思的是,詩的結尾出現了另一個聲音:“但你說,/‘我只是我的形象。’”這個貌似為反詰的語句可以有多種解讀:首先是,“形狀”必定只是“我的”(而不是別人的)形象;其次,“形狀”也“只是”我的“形象”,而不是我的本質。“海”或“我”都在多樣的、多變的形象中才得以獲取此刻的意義。


附:

海的形狀


蔣浩


你每次問我海的形狀時,

我都應該拎回兩袋海水。

這是海的形狀,像一對眼睛;

或者是眼睛看到的海的形狀。

你去摸它,像是去擦拭

兩滴滾燙的眼淚。

這也是海的形狀。它的透明

湧自同一個更深的心靈。

即使把兩袋水加一起,不影響

它的寬廣。它們仍然很新鮮,

仿佛就會遊出兩尾非魚。

你用它澆細沙似的麵粉,

鍛煉的麵包,也是海的形狀。

還未用利帆切開時,

已像一艘遠去的輪船。

桌上剩下的這對塑膠袋,

也是海的形狀。在變扁,

像潮水慢慢退下了沙灘。

真正的潮水退下沙灘時,

獻上的鹽,也是海的形狀。

你不信?我應該拎回一袋水,

一袋沙。這也是海的形狀。

你肯定,否定;又不肯定,

不否定?你自己反復實驗吧。

這也是你的形狀。但你說,

“我只是我的形象。”


新媒體編輯:李偉強

審核校對: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