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來鴻】滿宅蟬聲(二)
方華
二
独坐青藤攀缠的窗边,一杯清茶,一缕清风,听蝉声悦耳,不亦乐乎?想起唐代姚合《闲居》中的“过门无马迹,满宅上蝉声”,不免心中宛然。
翻阅诗书资料,知蝉之记载最早见之《诗经》。《豳风·七月》云:“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蝉声看来自远古就是季候及农事的标志。《大雅·荡》有句:“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儒学师祖朱熹评注:“蜩,螗,皆蝉也。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然对蝉之鸣唱,却很少有人觉之聒噪,除非它叼扰了你的好梦。
庚寅年五月,台湾一代佛学宗师星云大师书法展在北京举行,为示尊敬与祝贺,齐白石再传弟子景浩以一幅水墨“五德之君——蝉”送赠。蝉之五德之誉,出自晋人陆云《寒蝉赋》:“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有节,则其信也。”能集“文、清、廉、俭、信”五德于一身,无疑高尚之至。又因汉字“蝉”与“禅”谐音,以此寓星云大师真是再妥帖不过。
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这是晋代郭璞的《蝉赞》。诗句说出了蝉出尘不染,饮露餐风的品性。高枝独处,鸣声悠远,宿不居巢,惟露是餐。蝉的这种清高廉洁、孤高自傲的形象,自然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吟赋讴歌的对象、高尚人格的化身。魏晋才子曹植便说蝉“实淡泊而寡欲兮,独始乐而长吟;声激激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一切景语皆情语。因备受压抑,自然深羡蝉之自由放声,故有:“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地幽吟不断,叶动噪群惊。”因怀才不遇,志行高洁,自然托物寓怀,故有:“本以高难饱,徒荣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至于“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更是充分体现了诗人沧桑阅尽,命途多舛,世态炎凉,伤感迷惘的心境。而深受重用,仕途风光的初唐虞世南,也借蝉表明自己的才负清高。其诗《咏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成流传千古的警言绝句。
蝉,大自然中弱小的生命,因其生命、生性的特征,而被赋予了太多的关爱,未免过于沉重。“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端绥挹霄清,飞音承露清。”还是读这样的诗句来得轻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还是赏这样的佳句清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还是览这样的景致风情雅致。
掩卷品茗,窗外蝉声依然悠扬,虽暑气未绝,却诗意盈怀,心境渐凉。(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