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茶情自有玉蘭香(上)

发布时间:2021/06/11 点击数:

文/圖:文舟


編者的話:

或許只有茶人才能真正體悟到每一片茶葉所蘊含的意義,每一個茶人都有他對茶葉獨特的情感賦予。人們品茶,會感受到不同茶湯的不同的味道。如果品尝李文峰的玉兰茶,一定别有一番滋味。


澳門導報


父母早逝,李文峰獨立扛起家庭的重擔。那時他還不到16歲,就已經學會了所有的農活,犁田耙地春種秋收,寨子裡的人們看著心酸,有時候也會來幫助做些農活上的事情。然而,再怎麼耕稼,那幾畝薄地雖然勉強可填飽肚子,生活總有諸多開支需要應對,當寨子裡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李文峰也按捺不住跟著離開了寨子,到大理打工。打工沒挣到錢,卻遇上了一樁愛情。然後是順理成章地回到家鄉,順其自然地結婚生子。這樣,他只能接著砍柴賣、找草藥賣,攢夠了一匹馬的錢,就幹起了販賣山貨的營生。把王家寨的土特產馱到雲縣,再從雲縣馱些適銷對路的日用品回來賣,一來二去竟成了王家寨第一個生意人。那年他把村裡收購的茶葉販到雲縣,茶商開湯品鑒後覺得味道不錯,就再讓他收購賣去。這一來二往,一片茶葉就收買了李文峰的心,從此,他與茶結下了緣。


王家寨的種茶歷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當時順寧知府琦璘宣導種茶,派人從雙江縣的勐庫引來優良品種大葉茶,大量開山種植。解放前,鳳慶縣茶園面積曾發展到三萬多畝,每年“春茶會”時,商貿雲集,春茶飄香。當時有名的“鳳山春尖”“鳳山春蕊”暢銷省內外。 

 

李文峰祖上在離鳳慶縣城不過5公里的鹿鳴,接觸茶的時間較早,便把大葉種茶引到王家寨,在那裡墾荒種植。遺憾的是,那些幾百年的古樹茶或因為“低改高”,或由於讓位於糧食生產,已所剩無己,好在那些幾百年的老茶樁還能活下來。王家寨的茶好喝,主要表現在回甘好,幾乎是秒回甘,茶氣中,一泡茶可連續十多次沖泡仍然勁味十足。更主要的是,王家寨的茶只屬於“附業”,也就是說當地農民並不以此為主要創收手段,更多的人一心撲在糧食生產上,所以讓這些茶葉得以避開了農藥化肥的催殘。


李文峰不滿足於村與戶之間的“倒短”,以及賣了蠶豆賣豌豆的季節性很強的販運。這時候的他,已喜歡上茶。李文峰想到自己開工廠。然而開工廠需要大量的資金,那時李文峰家中困難,妻子體弱多病,一對雙胞胎兒女嗷嗷待哺。自己的茶葉生意也時好時壞,特別是2007年,上半年普洱茶價一路飆高,然後瞬間跌入低谷,這讓他吃虧不小。這樣,辦茶廠的事一直拖到2013年,再不辦茶就無法保證品質,這時李文峰鐵了心,在自家的小院裡搭起曬棚,湊錢買了台揉茶機與幾張炒茶用的大鐵鍋,再向工商部門申請辦理了營業執照。李文峰從小在寨子後面不到三公里的野姜塘溪流邊玩耍大,喜歡野姜塘的古樹茶,喜歡那裡的閑雲與野茶,他的茶廠起名為野薑茶廠。收鮮季,東拼西湊地籌資,產品出來,帶著茶樣到處求人。開工廠不是他想像的那樣簡單,制茶的門檻不高,在他之後,寨子裡又有多家茶廠草草上馬,讓本來就只有一杯羹生意少了許多,一年下來,付完鮮葉款與各種加工開支,差不多自己的工資都包不起來。看著一雙血泡連連的手,李文峰也無語了,那不是炒茶的鐵鍋惹的,而是生活給予的饋贈。


澳門導報


(未完待續 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瀏覽人物簡介及完整連載內容)


作者介紹:

許文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雲南省攝協會員、臨滄市作協理事,出版散文集《在城裡遙望故鄉》、《高原之上》、散文詩集《雲南大地》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寫作,現已在《詩刊》、《詩選刊》、《散文》、等刊物發表作品100多萬字。有作品入選《大學語文》、《小學語文教輔》、中學生課外閱讀教材,中學生八年級《字詞句篇》,散文詩先後七年入選《年度散文詩選》並由灕江出版社出版。先後榮獲過第十八屆、第二十一屆“孫犁散文獎”、《雲南日報》文學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