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關於傳統雕塑 民間藝術 學院派的幾點質疑(二)
文: 杜永衛 圖:當代敦煌
“傳統雕塑”不等於“ 民間藝術 ”(2)
在百度“民間藝術”詞條中,關於傳統雕塑類的“塑”的部分題為“塑作藝術”,其中包括泥塑藝術、面塑藝術、木偶藝術;在傳統雕塑類的“雕”的部分題為“雕鐫藝術”,其中包括木雕、石雕、磚雕、玉雕甚至微型的核雕。在上述民間藝術的“塑”與“雕”範圍內的具體描述中,又包括了“陵墓雕塑”“石窟雕塑”“寺觀雕塑”和“民俗雕塑”等所有中國傳統雕塑,這種一概而論的解釋顯然有失科學性,並不符合傳統雕塑發展的實際情況。其實。在很多業內人士的認識當中,“民間雕塑”,通常是指各種材質的小型和微型的雕與塑的小品藝術,人們通常把它們歸類於“工藝美術”行列,而“陵墓雕塑”“石窟雕塑”“寺廟雕塑”卻顯然不在其中。比如我們把始皇陵兵馬俑、霍去病墓雕塑、四大石窟的雕塑以及寺廟大殿佛堂的那些巍峨的雕塑稱作“民間雕塑”時,總覺得名不符實,常常有一種大題小作、力不勝任之感。因此籠統地把“傳統雕塑“稱為“民間藝術”,或用“民間雕塑”一詞概括“陵墓雕塑”“石窟雕塑”“寺廟雕塑”都多少有些辭不達意,很容易造成概念上的誤解。
圖片▲西漢•馬踏匈奴•霍去病墓石雕群之一
如果與“西洋雕塑”的概念做比較,中國傳統雕塑的那些小型的“民俗雕塑”,或者叫“民間雕塑“,倒類似於西洋的“架上雕塑”的概念;所謂“架上雕塑”是指“雕塑家個人探索性較強、創作風格較明顯、受公共環境因素制約較少的體量較小的各類雕塑”(參見百度“架上雕塑”詞條)。而中國民間傳統雕塑的如“泥人張”以及很多木雕、陶瓷、金屬等類別的作品,不正符合這一概念麼?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把除“陵墓雕塑”“石窟雕塑”“寺觀雕塑”以外的那些工藝類小型雕塑稱作“傳統架上雕塑”,何必要叫作“民間雕塑”或“民間藝術”呢?我並不是覺得“民間”一詞不好,“民間”是相對於“官方”而言的,既然有“民間藝術”,那是不是還應該有“官方藝術”?古代的官方藝術可以理解為“皇家畫院”或者業餘的但掌握話語權的士大夫文人畫,那麼今天的官方藝術是不是指“學院派”藝術呢?其實是,詞典上就是這麼解釋,但它很荒謬!
圖片▲秦始皇陵兵馬俑
“學院派”與傳統藝術的“學徒制”孰高孰低?(1)
我不知道“民間藝術”這一詞彙起源於何時,但可以肯定它不是古漢語,也可能是從日本語中借來的,起用時間不會早於上世紀之初。“民間藝術”一詞本應該是指來自人民中間的藝術,是老百姓自發自創的藝術。然而“民間藝術”一詞在我國卻是針對“學院派”藝術的概念而提出來的,也就是說,沒有通過美術院校學習的都是民間的,甚至沒有在體制之內的都是民間的,今天持這種看法者並不少見。關於“民間藝術”,美術詞典上還有一種解釋是:“民間藝術是指由那些沒有受過正規藝術訓練,但掌握了既定傳統風格和技藝的普通老百姓所製作的藝術……[2]”。這個詞條反映了兩層意思,一是說:未經過美術學院訓練過的人的作品都是“民間藝術”;二是說:“民間藝術”是沒有受過正規藝術訓練的普通老百姓的藝術。上述這兩層意思無疑都是對“民間藝術”的一種貶低,也是對中國“傳統藝術”的一種矮化,因為這兩個詞彙在我們業內經常是通用的。
未完待續。歡迎繼續关注下一個章節: “學院派”與傳統藝術的“學徒制”孰高孰低?(2)
下一期連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