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 古六大茶山散記 (八)完结篇

发布时间:2020/10/14 点击数:

編者按:

     茶文化自古以來就是帶有中華文明強烈的印記。近年來,在推崇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浪潮中,沉寂多年的茶文化異軍突起,特別是普洱茶更是深受好茶者青睞。神秘的古六大茶山也因此成為眾多好茶者追尋探究的寶地。本報從01910期開始,將一連八期連載這篇內容翔實、生動的古六大茶山遊歷尋訪散記,以饗讀者。


澳門導報


(續上期)

清晨,站在米娜家門口的古茶樹下,便可以看見蜿蜒在谷底的小黑江了。身旁是古茶園,問遍了村裡的七老八少,都說父親說爺爺說他小時候就這樣高了。此刻,古樹茶啜飲著晨光與玉露,每天與從小黑江冉冉上升的大霧各懷心事地對峙。米娜所在的寨子也會開始出現高高的腳手架,有人拿著測量儀,給洋樓奠基。在對待傳統老屋與新農村建設房的問題上,意見難於趣同,舒適成為最終理由,現在已基本見不到基諾族同胞的老房子了。


米娜做茶,只做攸樂古樹茶,這一點與她哥哥一拍即合,於是兄妹兩人就籌措錢款,在自家院場邊上立起了初制加工廠。現在的分工基本上已形成,哥哥在家裡從事茶葉生產加工,米娜則把茶店開在猛侖的街上,賺錢養家。有時候,因為她太善良了,家裡缺什麼買什麼,最後連本都貼了進去。好在,因為善良,米娜有善報,一些朋友的幫助很快讓她脫困,她的生意才得以風生水起。


一千多年前,攸樂人便開始在小黑江兩岸種茶。攸樂茶山明朝初年至少已有茶園四千畝以上,至今在龍帕村,巴來村留下的兩千多畝古茶樹其樹圍大多超過100厘米。攸樂茶山離瀾滄江很近,瀾滄江對岸是車裡宣慰司,沿江而下便是東南亞各國。清政府為了鞏固邊疆,為了掌控車裡地區,同時也為了茶葉,曾計劃將攸樂山的茨通建成滇南重鎮。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成立時,清政府在茨通築起攸樂城,設同知一員,右營遊擊武官一名,駐兵五百,設鹽課司,同時還規定,江外(瀾滄江以西)的車裡宣慰司要歲納銀糧于攸樂同知,清政府賦予攸樂同知行使的權力很大。


清代攸樂山有茶園萬畝以上,攸樂山20多個寨子都產茶,攸樂山的茶一部分被思茅、普洱的商人買去,一部分被倚邦、易武的茶商買去做七子餅。攸樂山的茶至遲在道光年間已銷到印度和歐洲,英國人克拉克在1886所寫《貴州省和雲南省》一書中已寫到,東印度公司在大吉嶺和加爾各答均有中國茶葉代辦處管理倚邦和攸樂產的茶。  


這是冬天,隨處可以看見捨不得閑的茶農還在茶地裡勞作,除草或鬆土。而進入茶農家,都支著一丈長幾尺寬的大茶板,再堆放一些餅茶或散茶,家庭成員中任何一位都可以擔當茶藝師,把一片茶泡出古六大茶山該有的味道。

下午到亞諾村採訪茶葉協會會長沙腰,問題不多,就是目前最頭疼的農殘問題。會長話不多,喝完茶便帶我去古茶山,差不多走了半程沙會長才告訴我,你看見了吧,亞諾所有的茶山除草都是人工的,防蟲也是。


澳門導報


我看到忙碌在茶園裡的農人,也看見到密佈在茶樹上的粘蟲板與吸蟲燈,我還看見,堆放在茶園裡的羊糞。今年雨量少,熱帶雨林只有熱量沒有雨水,即便在這深冬,一棵棵古樹茶身上依舊是乾燥與焦渴的。也不知道乾旱會持續多久,會長沙腰無不憂心忡忡。


亞諾是個典型的基諾族寨子,人家寧可擠一些,也要讓出空間留給古茶樹。當然,從現在茶價去分析,是沖著利益,那在過去茶不值錢的時候,亞諾基諾族同胞也一樣,寬容地對待一棵古茶樹,於是才有今天的福祉。


寨子裡回來了許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他們一頭紮入茶業裡,有的做成了大的供應商,有的則精於經營自己的茶舍。白車就是後者,進入他的家就像進入一個復古的茶莊園,竹子圍以矮牆,穿爬著不依不饒的蔓藤,室內擺放了許多出土的鍋碗與朽木,一些文革時的像章與祭祀用品。坐在一截沉木前喝茶,聞得到歲月百味,人間煙火通過一碗茶,每個端茶的人都像神仙。白車每年也就做幾十公斤古樹茶,賣了也就一個簡單的生活開銷,但他沒有求大,也不去搶攤占位。他力求用最好的料做最真味的茶,去經營好渺小而又舒適的日子。(全文完)


作者簡介:許文舟,中國作協會員、雲南省攝協會員、臨滄市作協理事,出版多本散文集,發表作品逾百萬字。榮獲過 “孫犁散文獎”等獎項。


古六大茶山散記 (一)

古六大茶山散記 (二)

古六大茶山散記 (三)

古六大茶山散記 (四)

古六大茶山散記 (五)

古六大茶山散記 (六)

古六大茶山散記 (七)

古六大茶山散記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