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傳承 專欄】玉韞珠藏史葦湘(一)
文/ 水中天
(史葦湘先生)
編者按:
史葦湘(一九二四年 – 二零零零年) 四川綿陽人。著名敦煌學者、畫家。一九四八年畢業於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同年來到敦煌,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他潛心於臨摹、探索壁畫藝術,一九六一年之後,他致力於創建敦煌文獻資料為主體的資料庫,被同行譽為敦煌“活資料”,是最早運用藝術社會學理論研究敦煌石窟藝術的學者。
史葦湘先生為敦煌事業默默地奉獻了一生,先後共臨摹壁畫三百餘幅,發表學術論文八十餘篇,出版和即將出版的專著及各類畫冊、圖錄、資料輯錄、論文集共十多種。他去世後,根據生前的意見,選編出版《敦煌歷史與莫高窟藝術研究》、《隴上學人文存•史葦湘卷》等。
一九四八年九月的敦煌莫高窟,兩場風沙剛剛刮過,黃葉嘩啦啦飄落一地,人們還沒有感覺到秋高氣爽的愜意,便很快進入了冬季。有一位四川籍風華正茂的熱血青年,懷揣夢想和對繪畫藝術的執著追求,經過四十多天的車馬顛簸,從天府之國的成都輾轉來到敦煌。
那一年史葦湘先生二十四歲,從此,他把自己的青春年華與宕泉河的水流一起滋潤著這片沙漠,開始了他的塞外藝術人生之路。
他抵達莫高窟的那天晚上,風沙漸息,漆黑的夜晚沒有月亮,只有土屋裡煤油燈如豆的燈光。但他還是很激動,這裡畢竟是他夢寐以求的藝術聖地。
先來的老鄉段文傑、孫儒僩、黃文馥等人,和自己的愛人歐陽琳很熱情地招待他。當然,飯菜也是最簡單的稀粥和野菜,飯後,幾個老鄉又詢問了他一些四川的情況,激情之下一直聊到夜深人靜,他們聊得最多的仍然是壁畫藝術。
他被安排在一個小土屋裡住下,事務員范華給他送來一盞銅質煤油燈,並告訴他說:這間房子原來是寺院裡的馬圈,到每年的四月初八浴佛節,是周邊香客趕廟會時拴牲口的地方。
灰暗的燈光讓他看清楚了房間裡的一切-----土炕、土桌子、土壁廚、土書架,除了一個可以挪動的木凳,所有的傢俱全是用土坯壘起來的。
1955年,史葦湘先生在莫高窟第285窟臨摹壁畫
史葦湘先生一九二四年出生於四川綿陽的書香門第,畢業於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他從小讀書,少懷遠志,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更不喜歡宣揚自己。
我們對他的過去知之甚少,知道他一九四四年參加遠征軍奔赴中緬抗日前線,參戰一年後又返回學校繼續完成學業。他在部隊時也是做文職教官。
因為他的愛人歐陽琳在一九四七年莫高窟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到四川成都招聘畫家的時候,早一年到了敦煌,他在第二年的秋末來敦煌赴約尋找愛人,學習臨摹敦煌壁畫。
1956年9月,史葦湘、歐陽琳在修畫稿
史葦湘先生說:“在我三災八難的一生中,還沒什麼可以與初到莫高窟時,心靈受到的震撼與衝擊相比擬。當我回憶起一九四三年在成都為張大千先生《撫臨敦煌壁畫展覽》服務時,見到那些大幅壁畫臨本,如何使我動心。大千先生說:要做一個中國畫家,一定要到敦煌去。……也許就是這一見鍾情和一往情深,造就我這近五十年與莫高窟的欲罷難休。”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水中天 本名崔海軍,河南長垣人,長期客居敦煌。從一九九一年至今,在全國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隨筆、美術評論多篇,著有長篇小說《地寶》《殘光》。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新鄉市美術家協會理事,新鄉市美術家協會駐敦煌辦事處主任,敦煌印社社長。《當代敦煌》編輯。
新媒體編輯:爾雨林
審核校對:東方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