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 古六大茶山散記 (六)

发布时间:2020/09/04 点击数:

編者按:

     茶文化自古以來就帶有中華文明強烈的印記。近年來,在推崇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浪潮中,沉寂多年的茶文化異軍突起,特別是普洱茶更是深受好茶者青睞。神秘的古六大茶山也因此成為眾多好茶者追尋探究的寶地。本報從01910期開始,將一連八期連載這篇內容翔實、生動的古六大茶山遊歷尋訪散記,以饗讀者。


澳門導報

(續上期)

       到易武鎮已經下午,冬日的陽光依舊潑辣,這便是易武給我的印象。穿過寬展的大街,撲面而來的是塵灰,一些在建的工程把這座小鎮弄得灰頭土臉。


       于我來說,思想早于行動抵達易武。二零零七年普洱茶大戰,一位鳳慶的朋友躥到易武賺到了第一桶金,我就知道二零零二年日本人松下智給易武麻黑放下的話不假。那時易武的麻黑村民生活非常拮据,茶又不值錢,糧食產量遠遠滿足不了人均口糧之需,松下智到訪後就對村民說:普洱茶能救你們。這句話有沒有寫到志書裡去不得而知,但確實是普洱茶讓易武成為富庶之地。易武在清初時候“准以漢人伍善甫授易武土把總”。“土把總”就是當地的土司。伍善甫是抵禦外侮捍衛邊疆有功之臣,從而當了這裡的土司,相沿世襲。一九三零年時,將鎮越縣政府從猛臘遷到易武來。一九三三年又以易武土司所屬之地,劃為第一區,轄易武鎮。易武很長時間以來就是邊地一個重要小鎮。


       易武新街小吃林立,隨便找了一家,居然吃到了茶葉炒雞蛋。記憶裡,茶是用來喝的,不曾想,在易武的餐館,還有茶葉的別類吃法。易武的老街在新街後面不遠的窪子,已經很少的老字號提供可追溯的線索,試圖理到一條老街兩千年間的武打、拷問、宮鬥、愛情以及神采各異的傳說,最終只有一些後人嵌套上去的故事。探身進入據說參觀要收費的“車順號”,一位老人貓冬看書,一隻狗靜極思動地隨意亂吠,茶水浸漬的案板上散落著茶的黃片。如今的易武,古意蕩然無存,倒是因為普洱茶富起來的人家紛紛拋棄老屋,在祖土上一再把樓層變高,乍看上去與猛臘縣城有九分的相似度。


澳門導報


       早在清朝的雍正年間,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就被列為敬獻皇室的貢品,每年清明節以前的茶葉必須完成進貢任務後才能上市交易。有點像大集體年代,肥豬“購留各半”政策。走完一遍,感覺只有站在老街子頭的幾棵大青樹才是知情者,我對易武的臆想遠遠跟不上時代,哪裡還有我想見的茶亭與茶坊?心中感慨,甚至有些悵然。


       當然,飲茶人把易武作為最後的聖地,也有其理由。清朝嘉慶和道光年間,是易武的輝煌期,這裡出品的普洱茶通過層層選優,最好的是要交給皇上的。清朝雍正年間,鄂爾泰任雲貴總督時,鄂爾泰勒令雲南各茶山茶園頂級普洱茶由國家統一收購,挑選一流制茶師手工精製,並親自督辦,在貢茶上印《鄂爾泰》私寶,進貢朝廷,那時的易武街,商鋪茶莊林立。僅僅依靠易武本地的原料已經不能滿足易武茶號的加工了。因此,革登、曼莊,甚至攸樂山的茶箐也都有一大部分被集中到易武加工成“七子餅茶”。易武茶山的復蘇始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建立了鄉茶葉種植隊,辦起了鄉茶葉初制所,製作傳統七子餅茶的小作坊迅速發展,至今達三十余家餘。易武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保護最好、古茶園遺存最多、產量最大,易武茶名聲響亮、品質獨特,易武及其周邊茶山的青毛茶價格連年翻番。


澳門導報


       非常潦草地走了一通易武老街,並試圖在老街尋找點什麼,然而讓我非常遺憾的是,那些原住民的老屋差不多被現代鋼筯水泥替代了。當然,人們有追求新生活的權利,卻把應該為寶的老屋一腳揣開。問題還不止這些,那些茶馬古道差不多也被水泥替換完了,只有幾棵大青樹站在老街子頭,看上倒還挺拔與蔥蘢。一些商鋪關停狀態,門上吊著鐵鎖,牆頭長滿衰草,想來不是所有易武老街的人都有古茶樹資源吧,否則也就不會有人在他鄉的腳手架上出賣勞工。就是日日與茶拓著交道的,始終還有尚未騰達的茶農。(圖/文 許文舟)

(未完續待)

       作者簡介:許文舟,中國作協會員、雲南省攝協會員、臨滄市作協理事,出版多本散文集,發表作品逾百萬字。榮獲過 “孫犁散文獎”等獎項。


古六大茶山散記 (一)

古六大茶山散記 (二)

古六大茶山散記 (三)

古六大茶山散記 (四)

古六大茶山散記 (五)

古六大茶山散記 (六)

古六大茶山散記 (七)

古六大茶山散記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