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論壇】長新冠:值得擔憂的和過度擔憂的(五)
撰文 | 李長青(醫學博士、旅美執業醫師)
王晨光(生物學博士、前協和醫學院教授)
來源 | 《返樸》(微信ID:fanpu2019)
出品 | 科普中國
前言:
對於長新冠,醫學界遠未準備好迎接它;但依據既有的醫學原則,你可以告訴自己該怎麼做。
擔憂:過度關注引發混亂(1)
在缺少診斷標準和治療手段的前提下提出一種新的疾病,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不良後果。作為一個臨床醫生和新冠疫情觀察者,筆者對長新冠這個話題有著幾方面的擔憂。
擔憂之一是,長新冠如果被作為一種新的疾病,大概率會為偽保健品廠家和偽醫學專家提供市場。偽醫學專家和偽保健品廠家的行銷有兩種手段,一是詆毀正規醫療保健,從而試圖從正規醫療服務那裡分流客戶;二是偽託醫學概念,推銷未經證實療效的產品。
這方面有無數的前車之鑒。面對長新冠,正規醫院和醫生因為無法規範診治而不願意接手,恐慌帶來的市場需求難以通過常規的醫療來滿足,於是就會有騙子來填補空白,各種“治療”和“預防”長新冠的產品就會湧現。
擔憂之二是人們對長新冠的關注可能過頭了。從新冠疫情一開始,全世界陷入了對這種新病毒的恐慌,恐慌的表現之一就是對新冠病毒相關新聞的過度關注和過度緊張:
新冠病毒有呼吸道之外的表現,包括胃腸道症狀和神經症狀等,這引起一片恐慌——其實任何呼吸道病毒都可能有呼吸道之外的表現;
新冠病毒可以傳給其它動物,再次引起一片恐慌——其實流感病毒也可以傳給多種動物;
新冠病毒影響精子質量,這引起更大的恐慌——其實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影響精子活度早已是常識。
不管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在多數患者可以完全康復的背景之下,也總會有一小部分人遺留較長時間的不適症狀。在廣泛接種了高效疫苗的地區,感染後出現長期症狀的新冠感染者的比例其實和流感相當,比如今年在哥本哈根舉辦的歐洲臨床微生物和感染性疾病年會上,一項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的調查就顯示:在感染了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患者中,12周後出現慢性症狀的患者比例分別為21%和23%,其中對生活質量影響較大的比例都為4%。常態下,這樣的比例一般不會引起多少人關注。隨著疫情的結束,過度關注長新冠是否還有必要?
擔憂之三則是對長新冠研究的跑偏。一個比較容易忽視的關鍵問題是:考慮長新冠必須是在排除嚴重病變導致的器官障礙之後,比如嚴重炎症導致的肺臟纖維化、感染性休克遺留的腎功能障礙、長時間呼吸機治療引發的併發症等。這就決定了長新冠的症狀基本都是功能性的。
根據以往的實踐,對功能性症狀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基礎研究,不是無功而返,就是得不償失。而且功能性症狀有時候和精神心理症狀不容易區分。過度關注長新冠背後可能的病變,而忽略精神心理障礙,會給患者和醫生都帶來困擾。
(未完待續)
----------
新媒體 |司瑜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