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專題】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連載十一)
(唐鹹正)
(連載十一)
編者按:
本報自019061期开始,一連三期刊載了釋智明師父的《探析中國哲學精神》一文(掃描下方二維碼可進入官網閱讀),文章引起學界關注及相關回應。本報自019070期開始連載由我國資源經濟學家及長期從事哲學研習學者唐咸正先生撰寫的《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一文,旨在建立一個對話、探討之平臺,令更多的學術觀點和學術精神在這裡碰撞出新的火花。此亦為《澳門導報》辦報之宗旨與初衷。掃描文章下方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文章完整內容。
(續上期:2.價值觀參與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研究之第一、第二、第三)
第四,價值觀參與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研究能發揮什麼功能?據我的研究發現,它能發揮本文急切需要的兩項功能:為探求中國傳統哲學精神提供標識;為中國傳統哲學精神價值評價指引方向和提供評價方法準則。這兩項功能同樣源于中國傳統哲學的特質,而且,還因為此特質而使得價值觀成為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靈魂,並以信念、信仰和理想三種形態集中地表現出來。也正是這三種表現形態而使得價值觀具有這兩項功能。本小節僅探討第一項功能,第二項功能放到下一節去探討。
第五,探求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為何需要先找出其標識?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如前已述,中國傳統哲學精神是古代中華民族表現出來的生命活力的集中體現。歷史演進到今天,這些體現只能到仍然保存的古代諸子百家的經典(還應包括一些文物)中去探尋;進而需要知曉的是,從哲學視角觀之,任何一篇論文(自然包括中國古代諸子百家的經典!)都是由一個一個的觀念{指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裡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時指表像)}構成的。而中國古代積累下來的諸子百家的經典多如牛毛,將之稱為 “茫茫書海” ,可謂恰如其分。再進一步,將構成它們的觀念比作海洋生物和沙石等無機物,也不算危言聳聽!還因為中國傳統哲學及其精神都包含于和分散於此 “茫茫書海” 之中,這種狀況導致探求者面對著茫茫書海時,難免不陷入到何處去尋覓的困境!為擺脫這種困境,探尋有如燈塔般的標識,顯然是既必要又可行的選擇!而信念、信仰和理想正好是這樣的標識(根據待後論說)。這三者又都是價值觀念的集中表現形態,再進一步追根的話,它們還是價值觀參與研究的結果。正可謂:茫茫書海何處尋,價值參與指秘徑。為了進一步說清 “為何需要先找出其標識” ,“信念、信仰和理想正是這樣的標識” 等問題,必然要涉及到有關價值觀、價值觀念、信念、信仰和理想及其相互關係等基礎理論知識。下面,就來概要地介紹它們。
第六,價值觀、價值觀念、信念、信仰和理想及其相互關係是什麼?有關價值觀和價值觀念的定義及其相互關係,已在本小節第二個問題中論述過了,剩下需要概述的內容如下:
(1)信念,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和三大社會實踐中確立起來,並用以支撐其精神世界的價值觀念。一般都是以形式簡潔而意思精闢的、定型的成語(片語或短句)、或簡單而意思凝練的語句表達出來的價值觀念,如實事求是,愚公移山,為人民服務,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等等;或者由它們組成且具有支架式結構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價值觀念群體。如毛澤東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中引用司馬遷的話: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東漢名醫張仲景的箴言: “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等。從根本上說,信念的產生源於人們的需要,而且基於不同的需要而產生的信念,在內容、穩固程度、作用及其方式、持續時間的久暫等方面都會有所不同;在本小節第三個問題中,已論述了信念的形成過程及其特殊性,不再重複;信念既是相對穩定的,又會因影響其穩定的因素的出現而發生變化;信念具有獨特的社會作用。
(未完待續,請繼續關注下期第六(1)(2)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