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家樞紐城市建設 對投資與消費的拉動具有“乘數效應”
(連載三)
(續上期 二、國家樞紐城市建設發展的方向)
三、協調推進國家樞紐城市建設
①蘊含商機並避免浪費資源和產業脫節。
a)深度和廣度的拓展。不能忽視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的物流領域;將國家樞紐城市向數字化發展,提升現代供應鏈效率和品質。
b) 不能浪費資源。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要求和資源稟賦氣候特徵,提高用地複合程度,盤活閒置用地資源,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家樞紐城市開始投資建設,顯然要把頂層設計做好,又要真正落地,不能真正對接市場需求,最後演變成低效率高投入的項目,形成造成資源浪費。
c) 不能與產業脫節。是資源產業要素和基礎設施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協調推進才能支撐起樞紐經濟發展,才能支撐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與環境。
②國家樞紐城市是新基建與雙循環的重要成員
隨著加快策劃國家樞紐城市“藍圖”,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域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加強規劃統籌,優化網絡佈局,創新組織結構,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平衡。高效整合資源及發展方向,由於基礎建設投資回收週期較長,加強造血功能,引入市場資本一起搭台。並實現新技術等大方向為核心的聯動,推進“物聯網”廣泛應用,成為產業要素集聚平臺應用示範。
到2025年是國家樞紐城市建設大爆發階段,將會是我國財富聚集點。國家規劃有127座城市規劃建設212個國家物流樞紐;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以及80個左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推進一批國際性與全國性樞紐港站建設。若按投資建設估算,2020年到2035期間,投資將超過50萬億元規模,帶動市場規模超過250萬億元。
③國家樞紐城市是新基建與雙循環的重要功能
“融合基礎設施”是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重要途徑,也就是說,國家樞紐城市是新基建與雙循環的重要功能。以擴功能、提效能、增動能為導向,以智能升級推動建設基礎設施。從發展來看,中國擴大內需的潛力和空間巨大。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人均發展水平上和主要發達國家還有差距,這種差距就意味著有較大潛力。新基建短期有助於擴大內需,長期能夠增加有效供給,提升產業鏈,將是“雙循環”的主要抓手之一,圍繞暢通“雙循環”,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行業將迎來新的變革。
④擴大消費總量規模的態勢在延伸,消費升級的態勢再持續
新技術支撐能力顯著提升,先進傳輸網絡在行業領域的覆蓋和應用位居世界前列水平。但是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多,縮小地區差距,補齊民生社會領域的短板,還需要更多地投入。從消費的角度來看,中國有十四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四億人,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壯大,不斷擴大消費總量規模的擴大態勢在延伸,消費升級的態勢再持續,擴大國內內需是有空間和潛力。國家出臺擴大國內需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是推進消費線上和線下結合,釋放消費潛力。
⑤產業結構和創新能力上“補短板”
無論是國內大循環,還是國際國內雙循環,循環本身意味著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順暢聯通,其中作為主要環節的交通物流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我國交通物流領域產業結構和創新能力上存在短板,而新基建與雙循環能更好地助力“補短板”,促進創新的作用。面向未來,補產業基礎能力和新興產業的短板,更多側重前瞻,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供應鏈變革的機遇,主要目標是支撐和引領未來供應鏈升級。
(未完待續。請關注下一期 四、國家樞紐城市探索新技術落地)
作者簡介:
李芏巍教授,中國著名專家,中國城市發展戰略與產業園區策劃規劃專家及應用領域實戰領軍人物,業界聲望與影響極大:被譽為 “中國物流策劃第一人”、“物流樞紐案例化專家”和“中國園區思想者”。現職:中物策(北京)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廣州大學建築設計院物流規劃院院長,中國物流與供應鏈智庫核心專家;兼職全國性和省級的行業學會、協會、商會等職務若干。出版專著書籍有《新基建(學習手冊)》、《物流》類4部、《電商》類3部、《快遞》類5部、《職場之道》類4部等近20部,發表學術論文和全國獲獎課題與論文上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