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世界 – 科普論壇】印度新冠病毒到底是什麼毒?

发布时间:2021/05/10 点击数:

來源:《返樸》(微信ID:fanpu2019)

作者:Kestrel

編譯:Kestrel


前言: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衰減,給了變異株以可乘之機。


印度正苦苦掙扎於猛烈的第二波新冠疫情。過去幾周,印度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飆升,新增病例數連日突破30萬,曾發生在巴西和南非、正發生在伊朗的災難,在印度重演了。

澳門導報

印度累計確診近1800萬人。來源:JHU


在第一波疫情中,這些國家已有許多人被感染,局部地區可以說達到了某種程度的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但是,人們的免疫水平會隨著時間而衰減,如果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傳染性更強的變異毒株,就可能引爆新一輪疫情。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傳染病學家Kristian Anderson認為,印度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中,大家都管印度目前最流行毒株叫做“double mutant”(兩個突變),中文媒體譯作“雙突變株”、“雙變異株”、“雙重突變病毒”等。它的正式名稱是“新冠病毒B.1.617突變株”,但大部分人都稱其為double mutant,意指B.1.617突變株有一個記作L452R(多肽鏈452位的亮氨酸變為精氨酸)的突變,與美國加州流行的一種毒株一致;還有一個記作E484Q(多肽鏈484位的谷氨酸變為穀氨醯胺)的突變,與在南非和巴西首次檢測到的變種毒株中攜帶的一個突變類似(該突變為E484K,即多肽鏈484位的谷氨酸變為賴氨酸)。總而言之,就是“集雙重惡名於一身”。


但“雙變異株”的稱呼是不準確的。


我們知道,新冠病毒SARS-CoV-2時時刻刻在發生突變,與開始發現的毒株相比,有兩個突變位點的、一般意義上的雙突變體有很多很多,管B.1.617叫“雙變異株”顯然是不準確的。關鍵是,B.1.617也不止攜帶兩個突變,而是多達13個,它甚至不是突變位點數量最多的變異株。


一言以蔽之,印度的B.1.617突變株只是新冠病毒眾多突變株之一。


初步體外研究顯示,B.1.617可能的確具更強傳染性。4月20號Cell期刊線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L452R突變能夠強化病毒對實驗室培養的人類細胞的侵染能力。此前,包含相同突變的加州毒株傳染性大概比更早期的毒株高20%。


現在,B.1.617正在印度快速傳播,數月間業已成為馬哈拉斯特拉邦(Maharashtra)的優勢毒株。


澳門導報

這是個體外研究


但是,我們還不能肯定印度第二波疫情的幕後推手是B.1.617。畢竟,在印度流行的毒株還有B1.1.7(最早在英國發現)和P.1(最早在巴西發現),它們也有可能助長了這一波疫情。這一切需要要更多資料才能下定論。

已有的新冠疫苗對新的毒株是否仍有效?


目前的研究認為L452R和E484Q這兩個關鍵突變可能導致B.1.617毒株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因此,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疫苗仍然有效,只不過效力會低那麼一點。劍橋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Ravi Gupta稱,疫苗大概率對重症感染和死亡有保護作用,只是免疫力弱的接種者可能更容易感染了。

B.1.617毒株也更容易對已經感染過新冠病毒的患者進行二次感染(reinfection),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患者產生的自然免疫漸漸衰減。印度此次疫情暴發也有可能是因為這樣的二次感染。


Gupta教授還提到,去年印度在沒有採取充分的社交隔離措施的情況下,最終病例數慢慢減少,可能是因為易感人群變少了。可是,這些在第一波疫情中因感染獲得免疫力的人,免疫力在慢慢衰減,加上病毒的免疫逃逸,最終引發了第二波疫情。


最糟糕的是,如果B.1.617毒株確有更強的二次感染或者突破性感染(對於打過疫苗的人群)能力,那麼印度這次的災難也可能在其他地方降臨,因為那裡的人群對新冠病毒的各種免疫力也在慢慢衰減。


參考文獻

Deng, X. et al. (2021). Transmission, infectivity, and antibody neutralization of an emerging SARS-CoV-2 variant in California carrying a L452R spike protein mutation. medRxiv. https://doi.org/10.1101/2021.03.07.21252647

Mallapaty, S. (2021). India's massive COVID surge puzzles scientists.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105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