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為王】專欄(十)四圣谛之集谛(3)

发布时间:2021/01/06 点击数:

本專題全部內容

請瀏覽本網頁下端分期链接


編者按:

佛法博大精深,教內宗派林立,有關般若究極,莫衷一是。而當此信息氾濫時代,冒充善知識妄說法義者,如麻似栗,對於佛教弘法利生事業造成極大傷害,亟待正本清源。土登瀑布尊者,法源清淨,精擅三藏,教證圓融,具足果位功德,一切教言,皆從三藏般若大海中出,堪為人天眼目,佛法勝幢。前已宣说集谛之建立、差别、对治之法等,本期宣讲集谛产生之理。


澳門導報

土登瀑布上師:愛國愛教 內調自心 外伏煩惱 廣布修心要訣法雨


【專欄作者個人介紹】

釋迦比丘土登瀑布仁波切,又名倉央萊喜加措,1974年出生于青海玉樹上拉秀鄉格俱村凱慶達一戶牧民家中,從小聰慧過人,不喜世間瑣事,視之如糟糠,當地老人均述上師俱生有與眾不同之處,後被第一百零一任甘丹法王以及剛堅活佛,認定為西藏寧木寺寺主凱尊雲丹嘉措活佛的轉世,任命寧木寺寺主,以及剛堅禪修林的主持,經過幾十年的修學生涯完成了佛教五大部和密宗等經典的課程,並且在諸多當代著名的佛教大師前獲得《大藏經》為首的佛法傳承,如今在世界各地組建格魯妙道菩提學會,指導弟子愛國愛教,內調自心,外伏煩惱,廣布修心要訣法雨。近年更頻受格魯大德和各界信徒邀請,出席參加了第四屆和五屆世界佛教論壇,並多次出國到泰國、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尼泊爾、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瑞士、等國交流和宣講了佛陀教法。上師也熱心公益慈善事業,將自己資財均用於濟貧、助學等善業,竭盡全力利益有情勤集諸善,為眾生的究竟利樂日夜勤勇,傾盡心血,遍灑佛陀慈悲之光,普利南洲有緣。


如是已略示認知集之建立或差別及彼對治之法等,此次示彼產生之理。彼所需者,起初於苦之建立學習認知,而後思量各自經歷,與世間頂之高下優劣、福者及貧者等各各別別情形相應之苦數無有量一一經受而有之,於是諸等反復思維,需生斷彼之欲。斷彼則復需於彼如何產生之諸理決定。於此煩惱產生之因者有六。


所依者,即煩惱之種子或隨眠,彼若不斷,於緣相會時煩惱即現前而生。若穀之種子與水肥溫濕和之田地相會則苗芽即生,於此一致。


所緣者,即與煩惱產生隨順之諸境於根中顯現也。例如所貪境——女人等所嗔境——敵,與煩惱產生隨順之境現前。具舍論雲:“非為斷除隨眠及,於境親近而安住,非為如理之作意,煩惱因者圓滿矣。”諸初發業者與能生煩惱之境親近安住以後,非理作意之力令煩惱決定產生,思已諸清淨大德雲:“較之依止對治於境決定斷除為佳。”佛子行亦雲:“於敵之方嗔恨如火燃,於親之方貪愛如水沸,忘記取捨愚癡昏昧者,斷離家鄉乃為佛子行。”另復於諸修心(著述)亦多說斷離家鄉、親屬、僕從、適宜資具、積蓄、大的地位、相似利他等,乃遠離能生煩惱之境之法;於諸出家眾及出世眾可成修法中斷,思已而雲,實行之切要也。此復於有力成就教趣大利之悲憫者另當別論。於諸佛子菩薩可成趣往高級地道之路之資糧,與孔雀食烏頭(有毒)一致。另有某些在家士夫自非如是之器拋兒棄父母舍夫舍妻而成家庭痛苦之處。較之所欲所應破者大也。於果未熟而採摘之諸理思已,應於取捨處如理而行。


放逸者即所謂惡友之隨學。現今誹謗三寶及業果者,自不作任何好壞分別,一切皆說為迷信假的。而後譏毀者,自即隨行。總之自舍善路而入不善路者之罪友或不清淨友之隨學。如是我等為人最可怖之處即罪友也,認清已定必須斷除之。非為可怖之相、不悅意色、說粗陋語、於己仇恨者等,具奪意及可愛相者有之。貢唐定準密雲:“是罪友者非現具角者,偽裝愛憐利益現笑顏,諍笑散懈友行無正知,合於是業乃為罪之友,傳染病般長時斷除之。”需認識罪友。經雲:“佛子,我視罪友之可怖,於虎豹熊無懼也。”傑宗喀巴亦雲:“願諸非善知識罪友任如何行亦無成。”如是發願。


講者,聽顛倒法也。顛倒法者,自未調服及宗教及派別民族等原因而對某者生嗔心行加害。於報恩真實利益之誓言者隨行已,而引入捨棄有情等顛倒道者。自若相遇,猶如一具瘡蛤蟆令一大湖蛤蟆皆盡腐爛。雖遇一不善知識一切衰損將至需極重視也。


串習者,由串習往昔煩惱之力而生。所串習事者,任何積極所串習之事,而令不願精進,致心而行。壽無始以來漂流輪回,於煩惱方極力串習習氣之力令易生起也。若串習反不易,如何亦無有也。


作意者,可愛非可愛之相之增益,及於無常執常等非理作意。非理作意者,於所貪境愛之差別增益之非理作意所生之貪,及於似敵者先後所作加害之理而致不悅意相非理作意而生嗔,及人,及於斷除名譽持續串習如是等緣由眾多相似顯現而作意。惡見及迷信生起。如是貪之對治為非悅意,嗔之對治為無常慈心等。需於先前所示煩惱別別對治諸說決定而行。


若持對治煩惱於門口之矛意願堅實,我才算聰慧也。若意願鬆懈,我鬆懈而待,他者將超前也。


【般若為王】欄目集錦

佛法之特別處

四聖諦之苦諦  [1] [2] [3] [4] [修订] [5]

四聖諦之集諦[1][2][3][4]

造集業之理 斷集滅諦之建立

四聖諦之道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