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跟著徐霞客 品嘗明朝的鳳慶茶(四)
編者按:
【游路一瞥】欄目,從01903期開始刊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雲南省攝協會員、臨滄市作協理事許文舟的作品《跟著徐霞客 品嘗明朝的鳳慶茶》。作品從徐霞客的視角,精彩敘述了歷史中的一個段落,分享給大家,值得一讀。
許文舟曾出版散文集《在城裡遙望故鄉》、《高原之上》、散文詩集《雲南大地》等,並發表過作品一百多萬字。先後榮獲過第十八屆、第二十一屆“孫犁散文獎”、《雲南日報》文學獎等獎項。
(四)
文/ 圖 許文舟
(續上期)
如今高梘槽還在,五十六戶農戶仍然種植著茶葉,仍然用採摘的鮮茶葉製作名目繁多的茶品,這些茶葉已不是當年給旅行家烹製的粗製品了,印上精美的包裝,打上高高的價錢,它們就與那些同樣從高梘槽出發的村姑,到了深圳、上海。梅姓老人的後代,仍然是這片土地的主人,不變的是對待客人的熱情。太華茶的滋味從明朝的某個夜晚起腳,一直飄到現在,每次寫到茶,總經不住它的撩撥。
據史料記載,當時雲南名茶有三,太華茶、感通茶、普茶。感通茶,產地大理;普茶,就是普洱茶。明代太華茶究竟是鳳慶出品,還是產自昆明?一種觀點認為:昆明滇池周圍不產大葉茶,大葉茶是產於瀾滄江以西和以南地區,即今天的臨滄、普洱等地,徐霞客在筇竹寺“禾木亭”喝到的太華茶,肯定是从順甯傳到昆明的特產名茶。別一種觀點認為,太華茶不是鳳慶所產。理由是《滇海虞衡志》裡有明確記載:“又順甯有太平茶,大理有感通寺茶,省地有太華寺茶,然出不多,不能有普洱之盛”。《滇系》也記載:“雲南府屬太華茶,出太華山,色味似松蘿而性較寒”。
徐霞客從我家門前走過,我當然也希望徐大俠在高梘槽喝的太華茶就產自鳳慶,但實在地說我支持後者。徐霞客所言之“煎”,想來太華茶不是綠茶,綠茶不能煎,但肯定也不是紅茶,鳳慶紅茶出在徐霞客之後三百年,應該是黑茶。每次去高梘槽,免不了臆想,梅姓老人的後人會不會還在山上種茶,是否從此深潛社會遊弋江湖? 但可以肯定的是,梅姓老人並非高梘槽原住民。徐霞客遊記裡記載:“又下三裡,過一村,憶昏黑,又下二裡,而宿于高梘槽,店主老人姓梅,頗能慰客,特煎太華茶飲餘”。是啊,那個草寇出沒兵荒馬亂的年代,天都快黑了,除了開店的,又怎麼會有貧民開門迎客呢?
(未完續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