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公道民本:融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本體基礎(十八)
作者: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文新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摘要】
天人合一觀是一種由內而外、從人到物的同心圓式整體觀,從邏輯上內蘊著公道民本的社會歷史整體觀,強調了“公”與“民”對於國家社會特別是文化發展的深層根基和價值依據。“公道民本”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一脈綿延,成為中華民族理想社會的靈魂而一以貫之,不僅在先秦到隋唐諸子百家中處處可見,更在宋代以降的中華氣學、理學、心學、實學等學派思潮中愈益凸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中,實踐第一、世界整體性、真理與價值相統一、人民創造歷史及人的自由發展等基本原理,都與中華文化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求真至善、民為邦本、人皆堯舜等基本精神相契相通。如此,“公道民本”作為一種凸顯人民性的社會歷史價值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遇、結合之後通過複雜的交會而實現融合、貫通及至新生的本體基礎,成為中華文明新形態和馬克思主義新形態的本體基礎。
(續上期)
四、基於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中華文明新形態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基於公道民本的融通與新文明形態的誕生①
百餘年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從相遇到融貫新生的歷史過程,始終貫穿了深層溝通二者價值精髓的“公道民本”理念;作為融貫新生之“一”,基於公道民本的新文化類型、新文明形態,不僅是中華文化的新生,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生,一個完整的中國社會主義新文化、新文明橫空出世,影響世界,進而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
首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百餘年來相互作用的歷史演變,實質也是在“歷史的具體——理性的抽象——現實的具體”的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視域融合、思想交會過程中,各自發生的多種形態變遷。馬克思主義的形態演進路線是:歐洲形態(也是原創元典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地域的和歷史的具體)——具有普適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性的抽象)——各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的、國別的、地域的具體),或者馬克思主義的歐洲形態——馬克思主義的抽象形態——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形態(各國形態)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中華(文化)形態;同時,中華文化也發生一系列的拓撲學形態變遷:中華文化的古典形態(歷史的具體)——中華文化的道體形態(理性的抽象,具有時空超越性的實質和精髓)——中華文化的當代和未來形態(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現實的具體)。而這種“抽象(化)”“具體(化)”不只是一個理性的思維和認識的過程,更是一個歷史的實踐的過程,是一種文化體系在自身演進中所經歷的抽象化和具體化,在新的時代的歷史實踐中再次具體化。在這裡,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融通就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歷史過程,是一個思維(理論)和實踐、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過程;兩種有差異的文化形態在這一融通過程中共同的本體基礎便是各自表述的“公道民本”思想精髓。
(未完待續 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四、基於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中華文明新形態(三)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基於公道民本的融通與新文明形態的誕生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