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公道民本:融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本體基礎(十四)

发布时间:2024/06/14 点击数:

作者: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文新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摘要】

天人合一觀是一種由內而外、從人到物的同心圓式整體觀,從邏輯上內蘊著公道民本的社會歷史整體觀,強調了“公”與“民”對於國家社會特別是文化發展的深層根基和價值依據。“公道民本”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一脈綿延,成為中華民族理想社會的靈魂而一以貫之,不僅在先秦到隋唐諸子百家中處處可見,更在宋代以降的中華氣學、理學、心學、實學等學派思潮中愈益凸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中,實踐第一、世界整體性、真理與價值相統一、人民創造歷史及人的自由發展等基本原理,都與中華文化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求真至善、民為邦本、人皆堯舜等基本精神相契相通。如此,“公道民本”作為一種凸顯人民性的社會歷史價值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遇、結合之後通過複雜的交會而實現融合、貫通及至新生的本體基礎,成為中華文明新形態和馬克思主義新形態的本體基礎。


(續上期)

三、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支撐和相契相通


(八)人的自由發展原理:求真至善化美成聖、人人皆可為堯舜②


與此相似,中華古聖先賢對於至善人格的孜孜追求,各家各派都有著相當豐富而深刻的論述,比如儒家的聖賢、君子、大人等,道家的真人、至人等,佛家的菩薩、佛陀等。無論其人性論如何不同,幾千年來的諸子百家多認為“人人皆可為堯舜”,“聖與賢,可馴致”(《弟子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實際上都可以修養到“求真至善化美成聖”的人生狀態、人格境界,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理想社會、自由王國。


從某個角度說,馬克思主義科學論證了中華古聖先賢關於人人皆可為堯舜之人格理想的可欲性和可行性,“人性徹底擺脫外在他者的拘囿而得以自我彰顯並證成”是必然、必要和可行的。


顯然,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文化體系)持有相當穩固的整體主義世界觀和系統整合方法論,與中華文化天人合一、公道民本的整體觀具有極為深刻的相契相通性。這種觀念既是我們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學理範式,也是我們考察中華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現代轉化的基本學理工具。


四、基於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中華文明新形態


無論從馬克思主義角度,還是從中華文化的立場,都可感受到,天人合一特別是公道民本,揭示了共產黨人帶領中華民族為之奮鬥的理想,有著深刻的人性整體性和天人整體性之本體基礎。這不僅對個人的人性有深刻的整體性的解析,對個人與社會的整體性關係有本質層面的體認和判斷,而且對人與外部自然和社會環境、人與外部和內在精神文化的固有的關聯性,進行了歷史的、辯證的和實踐性的揭示和論證。這種本體論層面的論證,不僅在理論上具有強大嚴謹的邏輯力量,而且還會使人產生高度的情感共鳴和道德震撼。


基於此種認識,我們把基於生產資料公有制、並以最廣大勞動人民為能動因素的人性及天人整體性,概括為“天人合一—公道民本”的整體性,並把公道民本的基本含義闡釋為“依靠人民大眾而行大公之道,行大道之公而造福人民大眾”,並把它作為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價值本體基礎。


(未完待續 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四、基於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中華文明新形態(一)公道民本是一種凸顯人民性的社會歷史整體性)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司瑜

審   校 |江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