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公道民本:融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本體基礎(十)

发布时间:2024/05/17 点击数:

作者: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文新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摘要】

天人合一觀是一種由內而外、從人到物的同心圓式整體觀,從邏輯上內蘊著公道民本的社會歷史整體觀,強調了“公”與“民”對於國家社會特別是文化發展的深層根基和價值依據。“公道民本”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一脈綿延,成為中華民族理想社會的靈魂而一以貫之,不僅在先秦到隋唐諸子百家中處處可見,更在宋代以降的中華氣學、理學、心學、實學等學派思潮中愈益凸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中,實踐第一、世界整體性、真理與價值相統一、人民創造歷史及人的自由發展等基本原理,都與中華文化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求真至善、民為邦本、人皆堯舜等基本精神相契相通。如此,“公道民本”作為一種凸顯人民性的社會歷史價值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遇、結合之後通過複雜的交會而實現融合、貫通及至新生的本體基礎,成為中華文明新形態和馬克思主義新形態的本體基礎。


(續上期)


二、公道民本的中華文化資源和理論表現


(四)中華實學的“公道民本”體現②


顏元主張以習行、踐履而經世致用;戴震批評程朱理學,把“私”和“欲”區分開來,認為仁德是無私,並非“無欲”,無私的仁德通曉和體貼天下人的情感,滿足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這是“歸於必然,適完其自然,此之謂自然之極致,天地人物之道於是乎盡。”(《孟子字義疏證•道》)這些思想雖然體現了萌芽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要求,但根本上沒有脫離儒家公天下的思想傳統,因而依然包含了公道民本的意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除了上述主流思想外,作為農業大國而集中華曆法天文地理及生態“風水”于一體的中華農學,作為武術母國而體現易理太極和孔孟老莊儒道智慧的中華武學,作為有悠久貴生養生傳統而護佑中華民族幾千年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集中華文化之大成的中華醫學等,都無不建基於“公道民本”之上,無不體現了“公道民本”所蘊含的大智能、大善德、大胸懷、大公我。


三、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支撐和相契相通


接下來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近百年來,當馬克思主義從海外傳來,便與這種文化傳統不期而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舶來品”,被當時最為先進的中國知識份子幾乎毫無困難地吸收轉化並被真實地運用、踐行,正是因為“儒家的‘大同’理想,構成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傳播的深厚而適宜的文化土壤”,亦可見它們之間某種深刻的默契與涵容。那麼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蘊含了哪些與公道民本相通的思想成分呢?這裡不妨選擇幾個關聯度較高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探析其與中華公道民本思想的相契相通關係。


(一)實踐第一原理: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性也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理論特徵,可稱為馬克思主義第一原理。這一原理的深刻含義在於,它跟中華文化的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相聯通,強調了“用”“行”等實踐活動對於“學”“知”的決定性、根源性意義。進一步說,這一原理揭示了天人合一的人道基礎、公道民本的生活根源,因為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蘊藏著人性、社會和歷史的一切奧秘。簡言之,實踐性是人性、特別是人的社會歷史性的根源性特性,實踐是人所能認知到、感悟到、追求到天人合一、公道民本的基本途徑。


(未完待續 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三、公道民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支撐和相契相通(二)世界整體性原理:天人合一、天道仁德 )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東方曉雲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