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人在旅途】與茶人相遇(連載四)
(文/圖 文 舟)
此前去昔歸,皆因一片茶葉,這次再去,是想遇見一些茶人。
(續上期)
三①
先民們沒有過多株距行距的栽培要求,昔歸大部分古樹茶散落在忙麓山岩石之間,隨性而為地活著。即便是一同栽下的茶樹,隨著時間的推移,就長得極有差別,不管是樹高還是滋味。你是不能從樹高或腰圍等外相上決策樹齡,更不能從這些外在的物相上推定好喝與否。前幾年以“貌”取茶情況頗多,那是盲目的人們跟風的逐捧,茶最終的口感都得經過品飲。
茶價好,導致在茶園管理上出現諸多問題,有人盲目地認為不用修剪,任其抽枝長葉就叫生態;有人則見縫插針,恨不得每一寸土地都栽種上茶,特別是在新墾受到嚴格控制的當下,這種見縫插針的密植現象更嚴重。
這其實都是誤區,如果不加管控與引導,勢必會讓茶葉品質下降。作為昔歸茶葉協會會長的蘇其良先生,總是不厭其煩地勸導與說服,但收效甚微,畢竟自己只是一個村級協會的負責人,沒有行政干預權,更無從談起採取管控措施。好在,市場可以教育人。當市場需求歸於理性,消費者的質品意識越來越強,入口的茶葉已經無法靠坑蒙拐騙輕易過關。
走在昔歸古樹茶核心區,每個人嘴裡都會含著一片新采的茶葉,或嫩或老,那是一座有歷史厚度的山的滋味。儘管已是深秋,昔歸逶迤的山路總是走滿了遊客,而這些人差不多都是沖著昔歸茶而來。
與蘇其良會長喝茶的時候,話題總也離不開昔歸的前世今生。他告訴我,到他這一代,已經共四代人在做團茶了。祖上的蘇三大人名蘇三寶,1829年出生在楚雄州雙柏縣大莊鎮的一個漢族農民家庭,自幼聰穎,作為一方官員來到昔歸時,昔歸還是個茅草雜生的荒坡,嘎裡河入口處還是一片長滿蘆葦的河灘。
蘇三大人任命一個蘇姓本家負責嘎裡渡,做船老大,船夫們拖家帶小住在渡口,男人靠划船,女人沒有活幹,蘇三大人就讓人從買來茶苗,在渡口邊的忙麓山上種植,逐漸面積擴大到二三百畝。茶葉運到雲縣、臨滄等地銷售,當時,昔歸茶在這方圓數百里就很出名。如今擁有這片古茶的昔歸村民中,蘇其良就是船老大的後人,所幸,蘇其良與他的兄弟們沒捨下茶葉,祖上栽下的茶樹也給了他們最大的福報。
(未完待續)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