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從兩湖書院到清華學校 -中國知識份子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十一)

发布时间:2022/03/25 点击数:

(十一)

劉偉華

編者按:

本文作者劉偉華先生(香港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教育博士)長期以來在香港致力於推動中國歷史教育,增進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識,潛心探索抗日戰爭歷史,曾與揭鈞等編著《清華學校35位元學子資料選編》,與王伯惠等編著《印緬滇抗戰暨日本投降紀實》,曾發表《齊學啟將軍事蹟考證》《陳崇武:一生宗仰重湖湘》《從遷校、設立分校析論西南聯大的人事和校政》《黃興的家風與家訓》等文章。澳門導報獲劉偉華先生授權,從本期(019107期)開始連載《從兩湖書院到清華學校-中國知識份子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一文,以饗讀者。


清華學校與軍事救國(6)

這群矢志以軍事救國的清華學子,繼承了辛亥革命的使命,投身驅遂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中,可惜有些不幸犧牲和身受重傷。陳崇武抗戰時到了西安由程潛(1882-1968,同盟會會員)統領的天水行營擔任運輸處中將處長,1939年日敵機轟炸行營指揮所時,不幸被埋,後雖救出,但因腦部受到嚴重震盪,無法恢復(53)。齊學啟在1942年在緬甸因要照顧受傷同袍,趕不及隨軍撤退被俘,送到仰光監獄,日軍多番勸降未遂,最後在抗戰勝利前給中國叛逆刺傷延醫殉國。他在監獄中對國家的忠誠以及對盟軍戰俘的精神激勵,獲得盟軍戰俘的高度敬重(54)。


“有我”和 “無我”之間的抉擇

何浩若在諾維琪軍校演講中,說出了革命的兩個階段:第一是推翻腐敗的清朝;第二是打倒軍閥和解除帝國主義的壓迫。黃興所代表的留日知識份子群達成了第一階段;清華學子繼承前輩的精神,完成了第二階段。在這追求民族自主獨立的過程中,這群知識份子的菁英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黃興在1912年11月12日出席湖南烈士遺族在湖南大漢烈士祠舉行的歡迎會上,剛開始演說時,想起喻培倫(1887-1911)等為革命犧牲的同志,“淚如雨下,沾濡所著之西衣。自以白巾頻拭其面,嗚咽不能成聲(55)。”1947年秋天,孫立人到長沙嶽麓山出席清華同學、 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的公葬時,不禁念起齊的音容和為國犧牲的同袍,據報導“當孫將軍率屬僚同奠時,緬懷故舊,悲從中來,祭文一字一淚,靈堂哭聲淒慘,孫將軍抑哀成禮後,退入休息室,淚下如雨(56)。”兩位將軍流的淚,是為了曾經生死與共的同志和同袍,他們為了維護國家民族的靈魂而犧牲。革命尚未完成,中華民族的復興還需要新一代的知識份子共同努力。


黃興在日本學的是師範,他回國後曾經在明德學堂教地理和體育,由於教學生動,很受學生歡迎(57)。他認為中國工業落後,要辦實業興國,“惟辦實業須有學問,必先提倡教育(58)。”孫立人在美國普渡大學取得土木工程學位,曾到美國著名的大型建築公司-「美國橋樑公司」(American Bridge Company)當實習工程師,負責繪圖劃則的工作,待遇和生活相當優裕(59)。如果黃興、孫立人等生於國家穩定的時代,他們很可能是校長、實業家、工程師等等專業人士,將自己所學貢獻于國家的建設。從兩湖書院黃興、陳嘉會等革命志士,到清華學子陳崇武、孫立人、齊學啟等抗日名將,無我的革命精神一脈相傳,西南聯大的學子身上,仍可見這種精神的傳承。黃興、孫立人等人已隨風而逝,西南聯大學子的身影也將在歷史中落幕,現在的中國知識份子,處身于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關頭,在有我和無我之間,又有何抉擇呢?隨風而逝的是人的生命,革命的精神並沒有失落,它會在每一代的中國知識份子中傳承,與中華民族的靈魂並存不朽。林百克在黃興逝世兩周年時,到黃興的家致祭後,有感而發說:“一個偉大的靈魂逝去,世界也為之寂寥,但是當我們追憶這個英魂所成就的功業,內心會感到無比愉悅(60)”(Verily, when a great soul goes out, the world is lonely but glad in the remembrance of what that soul has done.)


(全文完。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完整內容及注釋)


返回首章/注釋查閱

上一期 連載十

下一期 連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