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從兩湖書院到清華學校 -中國知識份子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十)
(十)
劉偉華
編者按:
本文作者劉偉華先生(香港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教育博士)長期以來在香港致力於推動中國歷史教育,增進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識,潛心探索抗日戰爭歷史,曾與揭鈞等編著《清華學校35位元學子資料選編》,與王伯惠等編著《印緬滇抗戰暨日本投降紀實》,曾發表《齊學啟將軍事蹟考證》《陳崇武:一生宗仰重湖湘》《從遷校、設立分校析論西南聯大的人事和校政》《黃興的家風與家訓》等文章。澳門導報獲劉偉華先生授權,從本期(019107期)開始連載《從兩湖書院到清華學校-中國知識份子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一文,以饗讀者。
清華學校與軍事救國(5)
孫立人在香港傷癒後,便回到湖南重建稅警總團,他和同學齊學啟,到了長沙和貴州都勻訓練稅警總團,以作為對抗日寇的武裝力量。學弟王之也來協助孫、齊二人,擔任教育長。
在稅警團之中還有同學潘白堅(1900-1951)和學弟賈幼慧(1902-1965)擔任領導工作,於是這支部隊由清華學生組成領導骨幹,將在美國學習所得應用出來。潘白堅是湖南湘鄉人,在美國瑪麗維廉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修讀城市管理,回國後參與警政工作,曾撰寫《警員與禁令》《警員巡邏之成效》專書,是警政專家。孫、齊二人知道老同學到了雲南安寧縣居住,便力邀他加入稅警總團,擔任政訓處長(49)。賈幼慧在留美時曾到史丹佛炮兵專校(Stanford's Battery of Artillery)學習炮兵,回國後到稅警總團擔任第一團第二營營長。
1942年初稅警總團改編為陸軍新編第38師,加入中國遠征軍序列,到緬甸援助英國。孫立人和齊學啟分別擔任正、副師長,帶領部隊在仁安羌油田解救了被日軍圍困的七千多英軍和平民,創造了"仁安羌大捷",這是中國自甲午戰爭失敗後在海外的第一場勝仗,國際報章廣泛報導,重振了中華民族的尊嚴(50)。美國等盟國也於1942年宣佈取消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孫立人、齊學啟等以軍事成果達成了何浩若等提倡的民族主義的目的(51)。
孫立人在1943年10月展開緬北反攻行動,帶領以新38師為骨幹的新一軍痛殲日軍,創造抗戰中最重大戰績之一,在盟軍中享譽甚隆,盟軍在歐洲最高統帥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特別邀請他到歐洲戰場考察,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 1884-1972)為了表彰孫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世界和平作出卓越貢獻,授予他“自由勳章”(Legion of Merit)銀章(獲銀章共56人)。在獲授金章的24人名單上,還有何浩若。他在抗戰時主要擔任政治職務,如三青團中央常務幹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軍事委員會外事局局長等。在銀章的名單上較為特別的是何成濬,他是早期參加同盟會的革命元老,黃興的好友,在抗戰時擔任軍事委員會軍法執行總監、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二級上將,是少有同盟會會員在戰時的國民政府擔任高職的人(52)。
1945年9 月2日在美國戰艦密蘇裡號上,日本代表向所有交戰國簽署投降書,中國6人代表團中包括了兩位清華學子:朱世明和王之。他們見證了帝國主義從此在中國消失。
(未完待續。請關注下一期清華學校與軍事救國(6);“有我”和 “無我”之間的抉擇。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完整內容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