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朱天才訪談:新加坡與太極文化(一)
新加坡:國家生存與發展中的
太極智慧
新加坡開國元勳李烔才為太極大師朱天才題詞
文/賈謬
新加坡做為一個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家底薄弱的蕞爾小國,卻在上有英國殖民者、旁有馬來西亞與印尼強鄰這樣的夾縫中獨立建國,並創造了躋身“亞洲四小龍”的奇跡,一度成為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富國。
新加坡究竟是怎樣做到的?
在對陳式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新加坡陳式太極拳開山宗師朱天才先生的專訪中,我們得悉新加坡政府特別重視太極文化。由此再回顧新加坡獨立與發展的歷程,霍然發現其系列國家戰略中,充滿著中華五千年太極文化的智慧。
新加坡二戰前是英國殖民地,1942年被日軍佔領。二戰後,英軍重返新加坡,並將其升級為直屬殖民地。在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的努力下,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雖然自治了,但新加坡仍是英國殖民地,沒有獨立的主權。這時,新加坡拉進來鄰居馬來西亞,于1963年9月,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不久,在系列內部矛盾中,馬來西亞主動放棄新加坡。新加坡遂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這恰似太極拳推手中的“引進落空”,將對方的力量引進來,但使其落空,最後卸掉。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更為甚之,不僅對馬來西亞來了個“引進落空”,還利用馬來西亞的國家力量,清除了新加坡內部對人民行動黨的反對勢力。
在對英國殖民者的關係中,新加坡一直用的是太極推手中的“沾勁”、“隨勁”,與英國沾、連、隨在一起,不對抗,也不離開,即使加入了馬來西亞,卻仍然樹立英國殖民者的象徵華佛士雕像。獨立之後也與英國沾、連在一起,加入了英聯邦。正是太極拳譜所說的“不丟不頂”,在與英國的關係中,不脫離對方的力量影響,也不冒然衝撞,不攻而處於不敗之地。
在與美國、中國等大國關係中,新加坡則將太極推手中的“聽勁”發揮到了極致。在密切接觸中,“聽”取對方的力量所在、所去,繼而隨之、化之、活之,最終使自己在國際地緣的角力中,處於最有利的形勢之下。
據朱天才先生介紹,新加坡政府一直很重視太極文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民政府南京國術館就曾委派楊式、吳氏太極拳拳師赴獅城傳拳。
新加坡獨立後,早期也從臺灣聘請過不少太極拳教練。1981年,新加坡開國元勳、時任總理公署高級政務部長李烔才訪問中國,專程去楊式、陳式太極拳的發源地河北永年、河南陳家溝觀摩考察,回國後特意致電廖承志,邀請陳式、楊式太極拳教練赴新加坡傳授拳術和太極文化。最終促成了朱天才于1983年第一次星洲傳拳,陳式太極拳在新加坡開山。
此後十年間,新加坡武術總會又陸續邀請了楊振鐸、馮志強、陳小旺、蘇自芳等近二十位中國著名太極拳武術教練來新加坡傳拳、講學。1994年,新加坡政府得悉朱天才在馬來西亞教拳,新加坡武術總會會長曾漢水先生同秘書等四人專程到吉隆玻,從馬來西亞將朱天才“搶”到了新加坡,並簽訂長期合同,給予永久居住權。
新加坡政府對太極文化的重視及其在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中所展現的太極文化的智慧,讓我們看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空間下的綿綿之力與勃勃生機。為使讀者對此有更為詳熟的瞭解,本期《澳門導報》特專訪了新加坡陳式太極拳開山宗師朱天才先生,並首次發表其論述陳式太極拳理論的最新論文。
太極大師朱天才簡介
朱天才,陳家溝陳氏第十九世外孫,陳氏太極拳第十九世傳人,陳家溝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國家高級武術教練、國家一級裁判。為弘揚太極,培養國內外弟子數以萬計,被譽為“國際太極拳教”、“新加坡陳氏太極開山宗師”等。
朱天才1945年7月25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6歲隨母親回溫縣陳家溝落戶外祖父家,10歲開始學拳,拜陳氏第十八代太極拳宗師、族舅陳照丕為師,深得厚愛,在師父精心培養下,寒霜驕陽十四年,全面地繼承和掌握了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二路、太極推手、太極器械和技術理論。陳照丕老師逝世後,朱天才又拜族舅陳照奎學習了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二路、推手、擒拿。
1972年,全國恢復武術運動,陳家溝組隊代表地區參加省級比賽,陳照丕任教練,朱天才任助教。在全國、省武術比賽中,曾二次榮獲全國比賽金牌,一次榮獲全國太極拳冠軍。二次榮獲省比賽金牌。
1983年,應新加坡高級政務部長李烔才邀請,受國家委派,以援外教練身份赴新加坡傳授陳式太極拳。自此,在海外傳拳近四十年,足跡遍佈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意大利、捷克、荷蘭、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海外弟子數以萬計,為弘揚陳式太極拳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
1983年朱天才在新加坡與政、商、武術、文藝各界精英合影留念
太極是道,拳是術
—陳家溝陳氏太極拳源流
文/朱天才
人人看到太極圖都知道一黑一白,一陰一陽,雖然我們不是研究易經陰陽玄學,但一定要知道五千多年的陰陽哲理。陰陽就是太極,太極是相對的、矛盾的、又是統一的。太極包羅萬象,大自然的循環變化、人生的起伏榮枯、萬物的生生息息都符合太極陰陽哲理,一舉一動都離不開陰陽。
太極是道,拳是術。太極拳就是根據太極陰陽哲理,注入太極拳之中,太極拳的快慢節奏,虛實變化,動靜分明,呼吸調節,剛柔互用等等都脫離不了太極的陰陽哲理。所以無可名之——名為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的形成與傳衍
陳家溝陳氏太極拳自從陳氏第九代陳王廷(字奏廷)在家傳拳械的基礎上將太極拳有了創造性的發展。記載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陳家後人一直遵守祖訓,代代傳衍。陳氏太極拳在套路的形式上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它的特點風格,拳法要訣,松柔彈抖、螺旋纏繞、剛柔互變等獨成一家,自始至終保留著歷史的價值。
陳家溝拳譜記載,自陳氏王廷始祖時,陳家溝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陳氏太極長拳108式等套路衍傳五代,為當時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的鼎盛時期。以陳氏第十四代陳長興、陳有本為代表的一代宗師,精心細研,將家傳五套拳、五套錘歸納為老架一路七十二勢(也叫大架)、小架一路七十二勢(也叫新架), 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歸納為二路炮錘36勢。108勢長拳則相繼不傳。陳式太極拳老架(大架), 小架(新架), 二路(炮錘),代代相傳,名手輩出,歷久不衰。
從陳家第十四代陳長興和第十五代陳清萍二位宗師將陳氏太極拳傳於外姓,三百多年來太極拳不斷演變發展,形成世界上所流傳的,世人所熟悉的五大派系:陳、楊、吳、武、孫。
陳家溝陳氏族人始終一脈相傳,繼承原始功法,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陳氏第十七代陳發科宗師在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錘套路形式的基礎上有所改變,由其兒子陳氏第十八代陳照奎宗師所定型,形成目前在世界上流傳甚廣的陳氏太極拳(83勢)、二路(72勢)炮錘套路。七十年代,陳家溝將此套路稱新架一路(83勢),新架二路(72勢)。目前陳家溝太極拳有老架、小架、新架一路、老架二路、新架二路。從七十年代至今三十餘年,就專習這五路拳。
1928年,北京同仁堂邀請陳家溝太極名家到北京傳習,陳氏十七代陳發科、十八代陳照丕赴北京後,陳照丕再到南京、西安、洛陽、開封等地,其後陳家溝第十七代陳子明、陳寶渠也到浙江、江蘇、湖北等地傳習數十年。陳家溝太極拳始為世人所識,並逐漸推廣至各大城市。
1981年,中新尚未建交,新加坡總理公署高級政務部長李烔才訪問中國,專程到陳家溝觀摩陳氏太極。1983年,應新加坡李烔才邀請,國家委派朱天才做為援外教練,到新加坡教授陳氏太極拳。同年,王西安、陳正雷受國家委派,赴日本短期訪問,進行武術交流。陳氏太極拳從此走出國門,拉開了海外傳拳的帷幕。
1965年陳照奎回鄉合影,中排右一陳照丕、左二陳照奎,前排中朱天才、右一陳小旺
太極之妙在於變化,變化之妙在於“剛柔”
什麼是太極拳的“剛勁”? 就是以腰為軸、內外處處纏絲,集柔成剛,以不同的方向角度快速發出達於身體的某一部位,勁短而猛,就是“剛勁”, 也叫“彈簧勁”。初練剛勁者、決不是太極拳所要得到的那種“剛勁”。而是本身固有的一種硬勁。
什麼是“柔勁”?“柔勁”是太極拳最寶貴的精華,不下工夫是不易練出來的。初練者一開始松、慢的練習。不是柔而是軟。要想練出“柔勁”,必須長期磨練。這種“柔勁”,沾、連、粘、隨,綿綿不斷,如江海之水,永久不息。功底越久,“柔勁”的功力就越淳厚。“柔勁”在體內的纏繞運動,既可健身壯體,也可自衛防身。
“柔勁”的變化,快速的發放於外的“勁”,就是“剛勁”。這就是“柔如棉花,硬似鋼鐵”。陳家拳論講:“運動之功久,則化剛為柔,練柔成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練一層功夫,得一層剛柔,一層剛柔,一層奧妙。
陳氏太極拳的發勁
1975年河南省新鄉地區武術運動會首次在溫縣召開,其原因可想而知——溫縣有個陳家溝。此次武林大會溫縣政府十分重視,全專署三十多個代表隊參加,大會並邀請了陳家溝人在外省的太極名家陳予霞(陳發科女兒)、陳立清,還有陳照奎老師,都回到了家鄉。
這是陳氏第十八代太極拳宗師陳照奎第五次回到陳家溝。那時村內五人:陳德旺、王西安、朱天才、陳小旺、陳正雷(按年齡排列),已跟陳照丕老師學拳多年,在太極拳功夫上為佼佼者,在中國河南省內已小有名氣。陳照奎老師在1973 年、1974年兩次回陳家溝時已傳授了新架一、二路及擒拿推手技巧。
太極發勁是陳照奎老師只傳給陳德旺、王西安、朱天才、陳小旺、陳正雷五人的套路,此套路一剛一柔,一收一放,結合了陳氏太極拳的弓步、虛步、拗步、擊步、跟步、蹬步、挫步、鏟步等步型、步法的變換,前進、後退、左右步法的運用,再結合發勁套路,以不同的方向角度,以腰為軸發於周身的各個部位。力點要准,速度要快,勁有威力。以套路的形式,慢柔快發的彈抖節奏演練,使人感到陳氏太極拳剛柔相濟的真諦。
陳德旺、王西安、朱天才、陳小旺、陳正雷五人學習一個月後,參加了運動會,使大會氣氛達到了高潮。過後再就沒有在一起演練的機會。只有自己練幾個單式發勁和幾個組合發勁。三十年過去了,當時老師傳的套路只有三十二招。在 2002年朱天才整理回憶此套路時增加了十招(以雙手發勁為主),成為現在的“太極散手四十二發勁”。 朱天才在中國深圳、英國和美國教此套路,參加者非常有興趣,很受歡迎。
學練太極發勁,一定要按拳理,遵守師訓,節節放鬆,以腰為軸,氣沉丹田,降于湧泉,行於周身,協調一致,慢柔快發(也可以柔而不發)。正是:上欲動而下隨之,下欲動而上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合之。一動無不動,一柔一發、一呼一吸,節奏分明,奇妙無窮,樂在其中,謂精神之享受。
網絡編輯:爾雨林
審核校對: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