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 張振宇:藝術家終極要表達自己的世界觀

发布时间:2020/08/27 点击数:

澳門導報


文/潘安儀


       二十年來,筆者一直關注著佛教藝術的當代詮釋及當代表現。詮釋與表現之間必互為表裏;創作者須具備淵博的佛學知識與修行經驗,不但能融會貫通,以當代觀念與方法詮釋,兼具獨到的藝術語境,最終不至違和佛陀所言;此如書寫經論,乃其至難之處。尋尋覓覓之中,三年前遇上了張振宇,頗有伯樂相中千里馬之喜悅。幾經談論,筆者得知張振宇堅信佛教,深研佛理,察覺其見解獨特,且具大破大立之雄心與膽識。因定中觀音提點,發大弘誓願,窮十年時間,散盡積蓄,閉關創作,完成一系列「量子臉書」繪畫。


人生是要追求真理的

       張振宇一九五七年生於台中,祖籍湖南,家族歷來信奉天主教。父親官拜少校,在大陸時期即前往美國受訓,屬優秀軍事人才。一九四九年赴台灣,后退伍,至天主教光啓社為主持神父之秘書。因此,張振宇從小的養成教育及所接觸皆是西方宗教、文化、藝術。雖然如此,其父並未要求張振宇一定要信奉天主教,只強調「人生是要追求真理的。」這在十六歲時的提點,影響了他一生追求真理的信念以及對宗教的嚴肅求真。


       二十七歲,張振宇獲得美國政府全額獎學金,至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MFA)。他開始接觸佛經及佛學著作,并有兩次超乎尋常的神秘體驗,这對張振宇意義重大。張振宇於二〇〇八年從台北搬至上海,開始潛心創作當代佛教繪畫。從其往後兩年作品中,可以看出:張振宇的繪畫寫實功力,把場景的「真」捕捉的維妙維肖,亦適恰地表達了大乘佛法之慈悲與願力。此非僅是寫實功夫所能及,實內在信仰真誠所體現者。


       張振宇的《當代神》是對權力與情慾的反諷。總而言之,他初期的佛教繪畫已經顯露反傳統、直指社會現象的正義感,反射及批判當代的墮落性質。二〇〇九年是個轉捩點,明顯的轉向對大乘佛教救苦救難的悲願之關懷。


澳門導報


量子臉書:當代的第一自然

       張振宇說:「藝術家終極要表達自己的世界觀。」他以西方已經展開的宗教藝術為標竿:「米開朗基羅用他的才華、藝術,把基督教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展開來。我也企圖以藝術將佛教的世界觀展開來。」米開朗基羅是用文藝復興時代的語言,張振宇是用當代藝術的語言。他的作品裡結合量子力學的理論,一個色空不二、緣起性空、不確定的態疊加,整體與局部合一,所有一切都互相關聯的佛國法界。

 

       張振宇的「量子臉書」系列突破了以佛像的全身為主的創作,從而聚焦在臉上,故名「臉書」,也即是:「臉是當代關鍵的平台,有無限的可能」。因此,「量子臉書」系列的作品,都是以臉為平台。張振宇認為「臉」是當代的第一自然。中國古代的第一自然是山水,西方的第一自然是人/體。無論東、西方,當代第一自然已經是「臉」了。諸如臉書上的自拍都是以「臉」為中心。他認為「臉」正如當代法國哲學講的「表面的深淵」,臉是一個表面,深藏著無窮盡的深淵、無窮盡的可能性。再則,臉在佛教的教義上,意義也很重大;人作為眾生與外界接觸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四根(眼、耳、鼻、舌)就分佈在臉上。加上臉作為身體的一部份,它的皮膚接觸產生的反應,也是觸塵的功能之一。而意根乃是前五根影響所及而產生的識,它會在不同的情境中循業發現,顯現出來。於是可以不為過的說,一個人對世界印象的形成,是從臉開始的。所以臉是何其重要!是人的精華所在,是與外界接觸的平台。人之所以流轉生死,跟這張臉是脫不了關係的。

 

       臉也是當代社會中一個被用來監控所有人的基礎,張振宇說:「我十年前開始畫這批作品,畫的臉書都是採取正面,有其意涵,如同諸多人類早期藝術與現在的人臉辨識系統都採用正面律。」


澳門導報


       「臉代表整體、大我、法界、佛、菩薩,關懷的是心念、眾生、個體。這些對象又成為臉的一部份,也就是整體與個體、法界與心念、佛與眾生不二之意。」若以宇宙生命為大我,眾生都是一個細胞,不可能單獨存在。萬物息息相關,成為宇宙生命共同體。」此即張振宇對佛法的當代詮釋。


       張振宇說:「學佛將近四十年,體會很深。為了創作,我變賣家產,閉關創作、安貧樂道。不展畫,也不賣畫。一張至少畫一年,……若無信念與願力,如何成就?這批作品不但精美,而且意義重大!單就藝術的功力言,張振宇的繪畫技巧,對造型、色彩、色調、整體氣氛的掌握能力,都做得很精到,把非常複雜的圖像整理得很和諧、井然有序;整張作品的律動感也很協調,毫無違和之處。除此之外,其內蘊跟原創性更是獨到。


華夏臉書:民族尊嚴与歷史認同

       張振宇深信佛法,鑽研佛理,自有其獨到見解。他又以求真理的態度,將西方近代在量子力學上的成就導入自己對佛學的研究,益加堅定了他的信仰。也因為如此,張振宇對儒家也是從全民族、全歷史的態度著手,創作了《二十五史》與《論語》這樣的巨作。


       《論語》亦名《中華魂》,顧名思義也是以孔子的思想為基礎,鋪陳了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精神。《論語》要表達的不是《論語》這本書的內容,而是《論語》作為孔子思想影響中國五千年的精神,和它所傳承的世界。


       《中華魂》與《二十五史》都收納了各式的中國歷史圖像,包括盤古開天地,神農、伏羲,還有從遠古到當代的經典象徵。有大禹治水,文臣、武將。大禹是中國帝王的表徵,他採取疏導而非防堵的治國與治水方式,這其實是對當代政治的微言大義。圖中還有喜馬拉雅山,將世界最高峰放在鼻梁上,象徵中華民族的優秀。小嬰兒的誕生象徵整體的守護與希望。嘴巴下唇安排成橋樑,右邊為鼎,左為打穀機。橋樑象徵溝通,而且要口出善言、要悅耳,像音樂一般的呈現。鼎象徵「一言九鼎」、「心口合一」的誠信。打穀機則隱喻民以食為天的民生問題。


澳門導報


       這張畫的土黃色,也有多層意涵:華人是黃種人;華夏民族尚黃,以五行說,黃的方位居中,其五行性質為土。所以大地的顏色象徵中華民族的魂魄。此畫濃縮五千年文化,代表整個華夏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是一件鼓舞民族尊嚴、歷史認同的創作。


       《二十五史》,又名《華夏史詩》總括中國歷史。《二十五史》鼻梁上的龍象徵華人是龍的傳人。在圖中還繪製了很多近代史上的事件與人物,不分黨派,從民族的立場與角度來創作的。它是《論語》作品的加強版、改良版,增加了些新元素。以佛教為基點,涵攝儒、道。放在「量子臉書」系列中展開,內涵延續當代佛教「量子臉書」的思路。他追求藝術形式的統一,也就是大我與個體,整體與局部的不二性。這些特質在這兩張畫中都表露無遺。


當代敦煌:佛教藝術的當代性

       作為中西文化交流樞紐的敦煌,承載著四至十四世紀佛教文化的珍寶,數百個洞窟中保存著歷朝佛教造像、繪畫之精華。然自元朝以後,敦煌因為絲路被阻斷,塵封在沙漠中,少有世人聞問。直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因殖民主義之入侵,英人、法人、德人、俄人、日人掀起了敦煌熱,敦煌學儼然成為顯學。其時張大千亦前往敦煌撫摹唐朝壁畫,蔚為一時佳話。張大千的敦煌作品雖然以其妙手再現了大唐風範,成就了個人藝術造詣,並沒有將佛教藝術推向新的高峰。如筆者所說,晚近佛教藝術創作雖亦頗多佳作,但缺乏突破性的發展,中國佛教藝術之開創停滯久矣,恰如敦煌存封於荒漠中之遺憾。

 

       佛教藝術再造光輝,不僅僅是藝術造詣的問題,更必以嶄新的方式、宏觀的視野,呈現佛陀的精神。張振宇過去十年的作品讓筆者看到了曙光。張振宇深信佛法,鑽研佛理,自有其獨到見解。他又以求真理的態度,將西方近代在量子力學上的成就導入自己對佛學的研究,益加堅定了他的信仰。也因為如此,張振宇對儒家也是從全民族、全歷史的態度著手,創作了《二十五史》與《論語》這樣的巨作。與之對應的《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心經》從佛的視野各別彰顯了佛國世界的無始、無垠、圓滿、全息、大悲的一合相、一大事因緣。《地藏經》從地獄的存在戒惕六道眾生謹守戒律,行波羅蜜的重要。


澳門導報

 

       本於發大菩提心的信念,嘗試著為他的佛國建構藍圖。根據對經典的研究,綜合了各種圖像,融古今新知於一爐,創造了他的「量子臉書」系列。本於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願力,也學習著從關懷所有眾生的角度,開創佛教藝術無限生命全息的宇宙觀。歷史上大概還找不到有這種魄力、雄心,以這樣宏觀視野來詮釋佛教的藝術家。

 

       (本文节选、整理自《當代敦煌:張振宇的「量子臉書」系列》,作者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藝術史暨視覺研究學研究所所長)


澳門導報

張振宇簡歷


       張振宇,1957年出生於台中,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研究所碩士(MFA),專業畫家。


       1984年至2004年,先後任教於美國州立大學,臺灣元智大學、中原大學等高校;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2008年移居上海、北京,潛心追求藝術與性靈之契合,傾十餘年光陰創作了“量子臉譜”系列巨作,開創了佛教藝術的嶄新面貌。


       曾在臺北阿波羅畫廊、東芝畫廊、新展望畫廊、現代畫廊、名山藝術,台中市立文化中心,美國紐約米力肯畫廊、東村畫廊,北京鑄造美術館等地多次舉辦個展,出版有多部個人作品集,作品廣為國內外各美術館、文化中心及私人收藏。


(編輯:賈謬)


新媒體編輯:李偉強

審核校對:東方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