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朱巧玲女士作品賞析
朱巧玲女士簡介:
廣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發表在《廣州日報》、《羊城晚報》、《文化參考》等報刊。入編《畫風——當代廣東中青年畫家解讀》、《中國職工書法、繪畫、攝影精品選》(全國總工會)、國家檔案局之《廣州市美術家地圖》、《祖國-書畫家》雜誌(創刊號)等。
朱巧玲女士的畫以拙入道,在荒涼孤寂之中,落盡繁華,大巧不工,猶如禪人之參究,大死一回,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直奔眾妙之門。
延伸閱讀:
《論朱巧玲書畫藝術特色》
作者:李道臨
朱巧玲書畫藝術特色,一言概之,就是“拙”。她把自己的畫室叫“養拙齋”,“拙”既是她的藝術特徵,也是她的藝術追求。
卜紹基先生評論她的畫:“構圖簡約清空,用筆凝練、沉雄,墨韻通達,酣濃閒逸,意境簡入深出,空靈婉約。”又說:“其藉女性獨有之溫潤細膩中注入金石樸拙、剛健之氣格,其畫其作呈現出一靜穆之氣及不知起止之張力,並獨奏一平和雍偉之節律也。”確實是中肯之論。
可想而知,她的“拙”不是“巧”的對立,是一種消解以人為本位的技法,呈現造化自然天真本來面目的道用。著名學者陳演恪先生曾言:“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治學如此,朱巧玲的書畫創作亦然。她以“拙”脫俗,脫俗為了求真。
文人畫是中國傳統畫發展的極致,朱巧玲深諳畫心中山水,才是文人畫的真山真水。造化不是我們眼中的自然。師造化得心源,是為了廓清物像森羅萬象的遮蔽和人以自我為本位的偏離,與道相應。老子虛極守靜,禪宗不滯於物的空,儒家心學空無的心體,無不如此。這個也是董其昌提出畫分南北宗的依據,因為如果不是為了悟道,何來頓漸之說?文人畫中的撲拙、荒涼、消散、空寂等等,正是中國文人畫畫家們求道的手段。
所以,朱巧玲書畫創作以“拙”入道,就具備了形而上的意味。還有,朱巧玲的畫注重書法用筆,她認為書法寫的不僅僅是字,是造化的符號。所以她以書法入畫,畫的就不是簡單的山水花鳥,更是造化的圖譜。朱巧玲以“拙”養性,正是切中了文人畫的命脈。
新媒體編輯:爾雨林
審核校對: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