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古六大茶山散记(五)

发布时间:2020/08/19 点击数:

編者按:

     茶文化自古以來就是帶有中華文明強烈的印記。近年來,在推崇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浪潮中,沉寂多年的茶文化異軍突起,特別是普洱茶更是深受好茶者青睞。神秘的古六大茶山也因此成為眾多好茶者追尋探究的寶地。本報將一連八期連載這篇內容翔實、生動的古六大茶山遊歷尋訪散記,以饗讀者。


 澳門導報


(續上期)

       走在倚邦老街,但見兩人才能合圍的柱腳石擺了一地,一頭瘸腿的石獅還在東張西看。歷史死成石頭,就基本成為定論了。彭東海支書指著村委會前的球場說,那便是曹府,當年一個算是龐大的管理茶的機構在此運作,還是因為茶,讓曹府糧餉充裕運轉正常。


       城牆還在,密佈見縫插針的野草。幾家老商號重開舊業,掛起似是而非的舊匾。彭東海支書說,普洱府的茶令牌,乾隆皇帝的敕命碑收藏在老支書家,可惜老支書外出無法見到。當時我就在想,為什麼就不找一個妥善之所安放那些歷史文物呢?我不是怕疑那些歷史的遺物會被誰誰佔有,而是擔心時間一長,倚邦人就會忘了那段歷史。至今倚邦也僅有三十來戶人家,大多為茶商的後裔,他們守護著祖宗的茶園不願離去。


       站在 “龍脊背”上的石板街,睹物思人,仍然是曹當齋父子讓我們聊到深夜。彭東海支書一再強調,如果寫倚邦,不用浮誇,但也不能貶低,客觀地書寫即可。這些年,易武炒作一浪高過一浪,倚邦似乎一直默不做聲,這一點,他總是覺得對不起歷史也對不起茶農。好在,歷史賦予一片茶葉多深的沉澱,作為茶,必須是味道說了算。還好,倚邦茶對得起良心與消費者,從來就沒辜負過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


       歷史轟然而去,好在茶留了下來。在倚邦最古老的茶園曼拱基部徑圍一米二,高六米,樹齡五百年左右的古茶樹面前,我又想到浩蕩的貢品裡那些采自倚邦的古樹茶,原來的起點就在松影深遠瓊花暗香的倚邦,一步一步走進出挑深遠的屋簷下。歷史和文明疊加,成為倚邦老街動人的一部分,然而連曹當齋也想不到,可以指點江山的家族最後只落到被人掘墓的地步。倚邦被毀,不是與神失和,而是比神更暴躁的大火,在這裡燒了三天三夜。繁華最怕火燒。


       離開倚邦的早上,彭東海支書帶我去看了曹當齋墓地。走過坑窪的一段古道,曹當齋的墳墓依山而立。錦緞化為塵灰,時間停在石刻。旁山深澗,發出哽咽的水聲,每一棵古樹茶,都像是曹當齋活在人世的子嗣。每一個到倚邦的真正愛茶的人,都會到此打發點時間,消費點情緒,仿佛可以從曹當齋的口中,探出貢茶產于古六大茶山的驚天秘密。


澳門導報


       而此刻,林木肅穆,草芥屏息,一位既受朝廷重用又為民眾所親的貢茶官員,與土地抵足長眠。只是墓塋已夷為平地,有鑿痕的石頭落入荒草,再不理就,會在泥土裡越陷越深,深到讓後人淡忘。曹當齋的墳墓已被盜過多次,那尊碑文載有普洱屬茶山倚邦土千總曹當齋統管六茶山的史事的石碑,暫時不用考慮被盜了,頭上有遮雨的鋼架棚,腳陷在水泥沙漿裡。石碑雕鑿精細,頭上部雕有三條飛龍空心花的龍頭,呈三角形,中央雕有一個大“印”,印上有漢滿文字,碑身刻記著倚邦六茶山有關茶事,整個碑長兩公尺以上,立於清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農曆三月初,是清皇封敕曹當齋為倚邦土千總時所立。


       如果曹當齋有靈,他應該感到欣慰,由他開創的茶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為茶給曾遭蹂躪的倚邦老街又恢復了元氣。倚邦茶正沿著新的茶馬古道,走向遠方。(圖/文 許文舟)

(待續)


       作者簡介:許文舟,中國作協會員、雲南省攝協會員、臨滄市作協理事,出版多本散文集,發表作品逾百萬字。榮獲過 “孫犁散文獎”等獎項。


新媒體編輯:爾雨林

審核校對:肖黎


古六大茶山散記 (一)

古六大茶山散記 (二)

古六大茶山散記 (三)

古六大茶山散記 (四)

古六大茶山散記 (五)

古六大茶山散記 (六)

古六大茶山散記 (七)

古六大茶山散記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