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舌尖上的诱惑 ”(上)只放鹽巴的全羊湯 ——四川小涼山彝區的特色風味
(上)
(作者:楊豐明)
小涼山彝區泛指涼山州的雷波縣和樂山市的馬邊縣、峨邊縣、金口河區的絕大部分地區,也包括涼山州美姑、甘洛、昭覺三縣的部分鄉村。小涼山主要區域地處涼山邊緣地帶,同樂山、宜賓、雅安和昭通等地接壤,生產、生活等方式受漢區不同程度的影響,與大涼山彝區有一定差別。單舉在接待客人方面,大涼山宰殺牲畜普遍加工成坨坨肉,小涼山除了坨坨肉,還有一種形式就是加工成肉塊肉湯混合的湯鍋。流行於笔者家鄉雷波的全羊湯,加工方式特別,只放鹽不放任何作料,味道卻異常鮮美。
前些年,笔者曾用這種全羊湯招待過一位廣東朋友,這位嘗遍廣東各種煲湯的客人對此讚不絕口,稱其為有生以來嘗到的最香、最可口的羊肉湯。那次小聚,這位有一定身份的朋友竟忘記了斯文,忘記了節食保健,只吃肉湯不吃飯,一氣吃了好幾碗!
人們都知道“鮮”字的來歷,左邊一個魚,右邊一個羊,魚和羊混合而成的羊肉湯特別鮮美,“鮮”這個會意合體字就是這樣產生的。內江周邊地區的羊肉湯就是在羊湯中添加魚湯,我十多年前在成都期間去親口品嘗過,味道的確鮮美,也就因為有了那次體驗才弄清楚“鮮”字的來歷。嘗了一口湯,搞懂了一個字源,真乃處處留心皆學問。內江羊肉湯和會理羊肉湯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用漢區傳統的加工工藝把羊肉特有的膻味壓制得所剩無幾,吃起來味是很鮮,但羊肉特有的膻味卻沒了。而我們小涼山彝區的全羊湯二者兼顧,既有羊肉湯的鮮美,又還不失羊肉的本味,這才是我們熟悉稱道而又令人終生難忘的舌尖記憶。
小涼山彝區的全羊湯用山羊或綿羊做原料,但笔者個人認為,用山羊做的羊肉湯油葷適中,香味素淡,更加正宗可口。山羊一般在山區放養,喜歡攀爬山岩,功夫好的還能爬樹啃吃枝葉。所以,山羊運動量大,肌肉緊實,吃起來脆性有嚼勁。而溫順的綿羊大都在平坦的草壩上活動,運動量相對較少,肌肉自然要鬆弛一些。笔者竭力推崇的小涼山彝區的全羊湯,除了加工時要保證羊肉、肚雜、頭蹄全部使用外,最關鍵的是採用了一道特別的烹飪工藝,即用燒紅了的鵝卵石淬煉羊油放入湯中融合煮制,這應該是彝族在烹飪技藝方面的一大特色發明吧。
(歡迎瀏覽下期)
新媒体編輯:李偉強
審核校對: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