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舌尖上的誘惑 – 中華傳統美食】鳳慶粑粑卷

发布时间:2020/06/25 点击数:

澳門導報


(文/图 文舟先生)

       鳳慶粑粑卷是鳳慶廚師應市的佳作,是集雲南民間吃豌豆、稻米的食風,分制合成而食的又一名點。

       鳳慶粑粑卷由三大塊組成:鍋巴、粑粑和稀豆粉。鍋巴的製作,是技術活,非一日之功夫能成。在一級豌豆面中加入適量鹽,兌水攪拌成糊狀,再用水釋開,放入茴香粉、辣椒粉、鹽等佐料調勻,用文火燒熱鐵鍋,用毛刷蘸菜油均勻地抹,待油煙輕泛,舀入豆漿糊,用木勺快速而均勻地攤開,至呈黃色有香味時,用竹片刀在鍋巴的邊沿劃一下,取出放在陰涼處。鍋巴脆了不好包粑粑,得用新鮮的青菜葉覆蓋,方軟。鍋巴一般可放四至五天,因此,平時可以製作備用。粑粑,雲南很多地方叫“餌塊”。先將優質大米用清水泡2-3小時,然後蒸成飯,在磨漿機中磨成坯料,分成小圓塊,入籠烝12分鐘,取出再磨1次。案板抹上油,放上坯料,揉成長條圓狀,擀成厚6毫米的薄片,再切成長15厘米、寬8厘米的平形四邊形。

       稀豆粉製作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不易。豌豆面入盆,加入小茴香、鹽、辣椒、水調成糊狀。鍋上火,加入開水慢慢地淋入豆糊,不停地攪拌鍋底,熟時備用。齊備了三個要素,就可以做粑粑卷了。火盆點燃炭火,炭火上放鐵簾子,將粑粑烤熟,一至二片鍋巴包裹兩片粑粑,面上的粑粑抹上一層稀豆粉、油辣椒、蒜油、桃仁、芝麻末,卷起來即可食用。

       粑粑卷要做得好,關鍵是鍋巴。鍋巴的厚薄,脆度和韌性都是很講究的,太厚了,沒有質感,發綿;太脆了,雖然香卻沒有筋骨,一包就碎;韌性不足就沒有嚼頭,鍋巴的香就會被餌塊的篤實和佐料所掩蓋,失去粑粑卷的神韻。這裡邊講究的就是水分比例和火候了,這個還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自己實戰慢慢積累經驗才能製作出正宗美味的鍋巴,也才能包裹出讓人食而不忘的鳳慶粑粑卷來。

       舊時,舂粑粑可是一景。春節前,先將泡過的米放到木甑裡蒸,蒸到六七成熟時取出,就可以放進碓窩裡舂了。待熟米舂打成面狀後,就可以取出放到案板上搓揉,然後做成磚狀,這就是粑粑了。也有用木模壓製成餅狀的,木模上有喜字、壽字、福字、魚、喜鵲之類的圖案,壓制出的粑粑也就有各種花樣了。小孩子專門負責送粑粑飯,每次都會得到揉粑粑的師傅順揉給的一隻米老鼠。以往,粑粑全是手工製作,或用腳舂碓,或者杵臼,所製作的粑粑韌性好,筋道足,泡在清水中,三五個月不會變質。現在差不多都用機器了吧,這邊大米進那邊粑粑出,保質期短,雖然形似,但卻沒有手工製作的粑粑有味道了。

(歡迎關注下一期)


新媒体編輯:李偉強

審核校對: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