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絲上舞蹈 秋千間旋轉 中國國際馬戲節的“天外飛仙”
(本報消息)第六屆中國國際馬戲節在珠海橫琴長隆旅遊度假區舉行,將持續到11月23日。馬戲節上的高空馬戲表演,是整個馬戲節中最精彩的環節之一,在高空中“起舞”,每一個動作都讓人屏氣凝神,每一次有驚無險的跳躍,都能引起觀眾的陣陣喝彩與掌聲。
高空鋼絲上起舞 驚險連連
來自俄羅斯國家馬戲團的高空鋼絲節目,可謂是同類節目中最驚險的,在10米以上的高空中,完成一系列驚險的動作,每一次跳躍都讓人捏一把汗。據悉,馬克穆德和隊友們表演的高空鋼絲節目,參加的每一次馬戲節基本都是獲得金獎。這是他們第一次來中國參加馬戲節,在節目中也有新的調整呈現給中國的觀眾。
領隊塞拉肯(Sairakan)告訴記者,他認為他們的節目最大的亮點和難點就是,在9至15米的高空中,在完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做出高難度技巧動作。
塞拉肯表示,在馬戲表演中高空鋼絲節目並不少見,但是高度能達到他們節目的水準,並且沒有任何保險措施的,就非常罕見了。
記者瞭解到,高空鋼絲在所有馬戲節當中都算是難度比較高的一類節目,並非每一個馬戲表演者都完成這樣的表演,不僅需要長時間不間斷地練習和積累經驗,更需要有一定的天賦,能夠站在鋼絲上找到感覺。“每個人站上去的感覺都不同,身體狀態也不一樣。”隊員馬克穆德(Makhmud)說。
不同於其他高空鋼絲的節目,塞拉肯團隊只有三個人參加表演,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表演的難度。據瞭解,很多高空鋼絲的節目都超過了6個人,有些甚至可以達到15人,為什麼人多會更容易呢?塞拉肯表示,因為人多的時候,演員可以有比較長的間歇時間,可以得到緩解與休息,可以更好地準備下一個動作,但是他們只有3個人,幾乎沒有緩衝時間,完成這麼大型的節目,每一個演員在動作與動作之間的準備時間非常短暫,這非常考驗演員的體力和心理素質。此外,馬克穆德和其他隊員每天都要堅持訓練,才可以維持身體最好的狀態和自信的感覺,這樣的表演一旦失去感覺,就會非常危險。
都說臺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馬克穆德告訴記者,他每天至少要訓練3至4個小時,才可以維持身體最好的狀態。馬克穆德表示,高空鋼絲在開始練習的時候,不是一下子就上高度,最初也是在地面上練習,然後高度慢慢升高。“不是掌握了技巧就可以立刻在高空表演,心理準備是非常重要的,要在鋼絲上找到平地上的感覺,才可以完全勝任這種表演。如果心理沒有準備好,即使上去了,腿腳也會不聽使喚,身體上的動作也無法完成。”
事實上,領隊塞拉肯與演員馬克穆德是母子關係。因為母親此前從事這個行業,馬克穆德十多歲就跟著母親入行了。馬克穆德告訴記者,第一次練習走鋼絲的情景讓他終生難忘。“當時非常緊張,心理也沒有準備好,自己對這一項工作還沒有完全接受,內心比較排斥,不明白為什麼我要做這些,情緒也比較煩躁,根本無法安靜下來,無法進入狀態。” 馬克穆德說,“可是14歲那年,第一次登臺表演,在謝幕的時候聽到了觀眾的歡呼與掌聲,仿佛找到了自信,也真正開始覺得自己是可以做到的,於是一路走到了今天。”
雙人秋千 唯美與驚險相結合
來自德國的男女雙人雙吊子也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國際馬戲節。在空中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男女演員上演高難度技巧動作,不僅驚險連連,更是在高空中畫出了一道道柔美的弧線。
演員克裏斯托弗·哈特維格(Christopher Hartwig)告訴記者,除了地面的海綿墊,他和搭檔在空中是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所以兩個人在表演過程中需要有很默契的配合,尤其是最後一個拋接動作,一定要把搭檔米蓮娜·貝妮(Milena Beneue)抓住,不能讓她從秋千上掉下來。
哈特維格與貝妮合作已經兩年半了,是最親密的朋友,不僅會一起旅行、看電影,更是經常在一起鑽研雙人秋千的表演與技巧,一直保持每週訓練五六次的頻率,平均每天3小時,也曾因為訓練過猛導致肩部筋腱斷裂。
哈特維格表示,自己選擇這個行業也是出於熱愛。從事這個行業給他帶來了非常多的樂趣。說起自己節目的亮點,哈特維格顯得非常自豪,他告訴記者,他們的雙人秋千本身就是很大的亮點,因為目前很多秋千類節目都是一個人,或者一個秋千,兩個人同時表演兩個秋千是比較新穎的形式,所以在動作、道具的編排方面,他們也是花了很大的功夫。
貝妮表示,節目表演中,他們不僅會展示非常高難度的技巧,同時也會展現出非常柔美的肢體語言,希望帶給中國觀眾不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