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三教文化對監利縣民俗的影響(十三)

发布时间:2023/03/03 点击数:

姚維

摘  要
道為基、儒為柱、佛為梁,儒釋道三教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源泉。地處江漢平原腹地,荊楚中心地帶的監利縣(注: 監利縣屬於湖北省荊州市),受三教文化的薰陶已久,監利民眾歷來具有相容並蓄的心態,量周沙界的胸懷,心包太虛的思想,擅取各家之長,融會諸教之善。因此,民風淳厚,士多好學,民力耕織,崇禮讓,勤節儉。表現在孝道觀,教育觀,生死觀,婚姻觀,甚至滲透於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由監利民風折射出三教文化對民眾陶冶的光輝。傳承和發展三教文化,有利於改善人心,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道德滋養,意義深遠。

(續上期“第四章 三教文化對民俗的影響及結果 第二節道教的影響程度 一、濟世接引群生)

二、誦經導引並行
監利民眾信奉道教,得益于武當道法的傳承(因上車灣祖師廟為武當山下院)。《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家認為: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一個人如没有德的基礎,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小者治家,乃至大者安邦治國,都有可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也是人所共需的,二者是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少了就修不成道。古來信奉黃老之術、道家之士,都重視德行修養,操愈冰霜。因此,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還有人預知時至,道成肉身。

据载,這些修真之士,雖未得天時,生活在戰亂的年月,但甘於清苦,且得地利之勢均生長在幽靜的田園中,這些人從信奉道教後,皆清心寡欲,行持謹嚴,精進辦道,溯本窮源,不假外馳,轉向內守,謹守其道之本性,法於天地,和於術數,都有濟世的情懷,不僅自利,還能輾轉教他人。俗話說:“修道容易見道難,見道容易證道難,證道容易得道難,得道容易行道難,行道容易教道難。”這些在家或出家修道之人,以身示範,言傳身教,因此能感染他人。

第三節    佛教的影響效果

一、    甘露法雨滋潤信眾①
佛應西乾,佛為大覺,眾在沉昧,故度眾生以悟證菩提;法流東土,開文化而震聾瞶,致令賢聖盡歸宗。《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何況博地凡夫,若不住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三生有幸,能讀到佛經,如同囚徒見到赦免文書,深自慶倖,定能仰仗佛法,永出生死牢獄,無邊利益,從聞經得來。古人視佛法為珍寶,初身如微塵。若不聞佛法,則如寶在藏中,珠系衣裡,由不知故,枉受貧窮。然法海汪洋,需深探徹底之源,方可謂無辜佛化;義山峭峻,直上絕高之頂,始堪雲不負已靈。宅中寶藏,非指示而莫曉;衣裡明珠,必解說而方知。因此,法賴僧傳,師長是一切世出世間善法的根本,為中流之砥柱,迷途之善導。監利自古以來,不論寺廟庵堂,還是宮觀廟宇,都能登壇說法。建國前,許多寺庵的比丘、比丘尼相竟弘宗演教,見於碑記、壁觀錄。寺院以持律、參禪、修淨等宗各有側重,體現出法門氣象,道德家風。每逢朔望、佛誕、禪七、佛七、傳戒、清明、中元、下元節之時,各寺的住持、當家等分別開座講法。

(未完待續。歡迎閱讀下一期“第四章 三教文化對民俗的影響及結果第三節佛教的影響效果)

編  輯 |李偉強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