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論壇】長新冠:值得擔憂的和過度擔憂的(三)

发布时间:2023/08/20 点击数:

撰文 | 李長青(醫學博士、旅美執業醫師)
王晨光(生物學博士、前協和醫學院教授)             
來源 | 《返樸》(微信ID:fanpu2019)
出品 | 科普中國


前言:
對於長新冠,醫學界遠未準備好迎接它;但依據既有的醫學原則,你可以告訴自己該怎麼做。


量化症狀:長新冠診斷第一步  


之前曾經報導的長新冠症狀有兩百餘種之多,囊括了大部分常見症狀。這些症狀中,哪些在新冠後更常出現?與非新冠感染者可以區分的症狀有哪些?明確這兩個問題,是在發現長新冠的特異性客觀指標之前,對這種疾病進行診斷和研究的第一步。發表在最近一期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一項研究,就試圖對這個問題進行量化,從而為診斷提供參考。


這項研究與之前關於長新冠的研究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以往的報導都是回顧性,也就是讓懷疑患有長新冠的人彙報自己的症狀;而這次的研究是前瞻性的。研究者先確立了一些以往回顧性研究中經常提到的長新冠症狀,然後讓一些剛剛感染了長新冠的人記錄自己接下來出現的相關症狀,同時讓一些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也記錄相應的症狀。在至少六個月的隨訪後,研究者統計哪些症狀在感染新冠後最常見,並和未感染新冠病毒者相比,統計哪些症狀出現的幾率差異最大。後者可以區分那些並非長新冠所獨有的症狀。


該研究一共納入9764人,其中8546人為新冠感染者。如果某種症狀在感染者中出現的比例超過2.5%,同時超過非感染者中比例的1.5倍,就被認為是與長新冠相關的症狀。共有37種症狀符合這個條件,其中在感染者和非感染者中差異最大的有四種(與新冠強關聯),分別是活動後不適、乏力感、“腦霧”和胃腸道症狀。


通過進一步的電腦量化,研究者對每種症狀賦予不同的分值,每個患者可以得到一個評分,以評分12作為區分是否長新冠的臨界值。比如有人只有兩個症狀,但屬於賦值較高的活動後不適和乏力感,那可能會被判斷為長新冠;另一個人有好幾個症狀,但都屬於賦值較低的膀胱症狀、腳痛、皮疹等,就可能會被判斷為不是長新冠。


通過這樣的前瞻性研究和統計分析,醫生似乎對長新冠第一次有了直觀的和可量化的觀察指標。那麼,醫生是不是就可以據此診斷長新冠了?恐怕還為時尚早,畢竟,JAMA的這項研究也只能算是一個起步。


如前所述,目前醫學界對長新冠症狀形成的原因還知之甚少。有的專家提出了一些假說,但都沒有得到證實。原因不明就不可能提出有效的治療手段。


目前判斷新冠後遺症靠依然的是患者的主觀陳述和醫生給出的檢查,但這些檢查並不是用來確診後遺症的,而是用來排除其它可能導致同樣症狀的病因。換個說法就是:醫生如果查不出其它病因,患者又有感染新冠的經歷,這種情況下,便可以歸類為長新冠。


這種無確定標準造成了諸多問題,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臨床上給予定位。定位不清,臨床實踐便很難進行。一個囊括幾乎所有症狀、沒有特定指標的疾病就無法診斷,更談不上治療。


(未完待續 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完整內容及參考文獻)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