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論壇】長新冠:值得擔憂的和過度擔憂的(一)

发布时间:2023/06/17 点击数:

撰文 | 李長青(醫學博士、旅美執業醫師)

王晨光(生物學博士、前協和醫學院教授)             

來源 | 《返樸》(微信ID:fanpu2019)

出品 | 科普中國


前言:

對於長新冠,醫學界遠未準備好迎接它;但依據既有的醫學原則,你可以告訴自己該怎麼做。


在第二波新冠疫情——包括大部分人的“二陽”和小部分人的“一陽”——席捲中國大陸的當前,一個討論已久的問題再次觸及一些人的靈魂,那就是所謂的長新冠(long COVID)。


此時距離去年底經歷的第一波疫情已有半年,許多人表示自己身上還“殘留”著上一次感染的“餘毒”,包括上升的心率、持續的睡眠障礙、長久的疲倦感等。在他們看來,“長新冠”已經是一個確切的存在。一些“專家”也不失時機地跳出來渲染長新冠的種種可怕之處。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症狀才算是長新冠?它對人體影響到底有多大、會持續多久?得了“長新冠”後該怎麼辦?醫學界對這一系列問題的研究才剛剛開始,許多問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確切答案。


名不正則“療”不順

站在醫生角度,長新冠的核心問題在於定義——明確一種疾病的概念是對其做診斷和規範化治療的基礎。而長新冠並不是一個專業的醫學名詞。


2020年5月初,彼時尚處在疫情發生早期,一位做傳染病研究的教授在雜誌上分享了他感染新冠後七周的經歷,整個康復過程被他形容為過山車式的不適。這篇文章中用到了長新冠一詞,這是能查到的最早使用長新冠一詞的記錄。隨後很多人在自媒體上描述了自己感染後的經歷。


據此,長新冠這個詞是首先流行於民間,隨後醫療保健機構也沿用這一稱呼,甚至在一些學術論文中也被當作術語使用。對應這個概念,世衛組織、美國和英國先後出臺了如何管理新冠感染長期影響的相應指南。


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定義為:新冠感染者在感染3個月後還有症狀,且症狀至少持續2個月,且這些症狀無法用其他情況解釋。歐美等國家的定義大同小異,只是在時間上略有不同,例如美國規定感染四周、也就是差不多一個月後的持續症狀就可以被認為是長新冠。


為此,由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相當於中國的衛健委)牽頭,美國政府專門出臺了兩個文件,《關於長新冠的國家研究行動計劃》和《關於新冠長期影響的服務和支持》。這些文件對長新冠給出了一個更加寬泛的定義,那就是“新冠初始感染後繼續或發展的體征、症狀和病症。這些體征、症狀和病症在感染初始階段的四周或更長時間延續存在,可能是多系統的,也可能呈現復發-緩解模式,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一步發展或惡化,甚至在感染數月或數年後還可能出現嚴重和威脅生命的事件。”


該定義出臺之前,美國疾控中心已經有了“後新冠症”的定義,是2020年11月首次提出的。自新冠大流行以來,這些術語和定義也隨著疫情發生變化。目前醫學界傾向於使用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即COVID-19急性期後遺症,簡稱PASC,作為長新冠的正式名稱(為方便閱讀,後文繼續使用長新冠代稱)。需要強調的是,長新冠或者PASC當前還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它是多種症狀的疊加,是不同病因和風險因素和新冠感染相互作用的一個結果。公眾還需要明白,沒有任何臨床檢查可以確定你的症狀或狀況是由新冠感染引起。


這一命名從醫學上來說存在很大的問題。


按照醫學慣例,後遺症特指某些疾病遺留的功能障礙,比如腦血栓後遺症、創傷後遺症;對於其它與某種疾病有關聯的狀況,習慣用併發症來概括,比如糖尿病併發症。不管是後遺症還是併發症,儘管和原發疾病有很強的聯繫,但本身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存在,有特定的診斷標準和治療原則,醫療保險也會有相應的代碼,從而方便患者就醫。


長新冠目前不具備這些條件,很多被認為是長新冠的症狀其它疾病都有,目前也沒有特徵性的血液或病理指標是長新冠所獨有。


定義模糊帶來概念的混亂,有些機構將長新冠的定義局限在那些沒有可解釋的病理改變的症狀上,包括WHO的定義。有些則把一些急性期感染後的慢性併發症也包括了進來,比如美國醫學會(AMA)就引用佛羅里達梅奧醫學中心的觀點,將長新冠分為三類:因病毒感染造成的無法完全修復的細胞損傷;與長期住院臥床(尤其是ICU)相關的情況;以及康復後的長期症狀。前述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的定義,顯然也將很多新冠感染的長期和嚴重併發症也囊括了進來。


由此可見,不僅普通人對於長新冠的認識模糊,連專家和專業機構對此也沒有統一認識。


(未完待續)


下一期


參考文獻:

[1] Thaweethai, T., Jolley, S. E., Karlson, E. W., Levitan, E. B., Levy, B., McComsey, G. A., ... & Donohue, S. E. (2023). Development of a Definition of 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JAMA.


[2] Davis, H. E., McCorkell, L., Vogel, J. M., & Topol, E. J. (2023). Long COVID: major findings, mechanisms and recommendations.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14.

[3] Lo, S. C., Pripuzova, N., Li, B., Komaroff, A. L., Hung, G. C., Wang, R., & Alter, H. J. (2011). Retraction for Lo et al., Detection of MLV-related virus gene sequences in blood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healthy blood dono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9(1), 346-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