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專題】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連載九)
(連載九)
唐鹹正
編者按:
本報自019061期开始,一連三期刊載了釋智明師父的《探析中國哲學精神》一文(掃描下方二維碼可進入官網閱讀),文章引起學界關注及相關回應。本報自019070期開始連載由我國資源經濟學家及長期從事哲學研習學者唐咸正先生撰寫的《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一文,旨在建立一個對話、探討之平臺,令更多的學術觀點和學術精神在這裡碰撞出新的火花。此亦為《澳門導報》辦報之宗旨與初衷。掃描文章下方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文章完整內容。
前面数期作者已經完整闡述了:“一、對文章的幾點切磋意見”章節,包括(一)題目與內容不完全相符合; (二)文章對整個哲學尤其是中國傳統哲學欠缺系統深入的探研;(三)文章對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認識模糊;以及“二、解題方法論淺議”。从本期开始连载作者的“三、我對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淺見”。
三、我對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淺見
(一)全面深入地認識中國傳統哲學精神
1、正本溯源,準確地界定中國傳統哲學精神。前面,對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粗略界定,尚不足以讓我們對它有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還有必要通過正本溯源,從其 “本” 和 “源” 上開啟對它的進一步認識。這項工作對於沒有形成哲學專著的中國傳統哲學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因為,要想把握它,不通過探析辨別就無法實現。所謂正本,是指綜合運用語言學、邏輯學和哲學三結合的方式來揭示它之 “本” ,即它到底是什麼?之所以須用三結合的方式,是因為它既是一個由三級定語(即哲學的,傳統的,中國的)和一個中心詞(精神)構成的偏正詞組(語言單位),又是一個反映具體事物——“精神”,並由名詞表達的實體詞項(邏輯學的研究對象),還是一個用偏正詞組表達的複雜哲學概念(哲學思維單位)。這三者中“用偏正詞組表達的複雜哲學概念” 是它的 “本”;偏正詞組是表達它的語言形式,對形上哲學來說,表達能否和是否達意是語言哲學的中心問題;詞項是哲學論題的基礎,基礎有問題,作為上層建築的論題就難免不隱含更大更多的問題!因此,這三者具有密切聯繫、相互依存和相輔相成的關係,從而是 “正本” 中切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 ,
所謂溯源,即尋找這個複雜概念的源頭並揭示其本質。它的源頭是由中心詞表達的“精神”。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詞條解釋, “精神”是個多義詞。但經過三級定語的限定,它就轉化為一個內涵和外延都界定了的哲學概念。其內涵或本質為 “精神一般”表現出來的 “活力一般” 。“中國傳統哲學精神”是“精神一般”的特殊。“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表現出來的“活力”又是指什麼?這可以從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和曾任臺灣輔仁大學校長的羅光先生對中國傳統哲學的認識中找到答案。牟先生認為“中國哲學系以 ‘生命為中心 ’……。” 羅先生則 “堅信生命哲學是整個中國哲學的形上基礎”(參見曾春海主編:《中國哲學概論》第11頁)。其實,他們的這些認識都集中表現在中國形上學具有與西方截然不同的特質與精神風格上,那就是中國形上學探討形上問題的意向總是以自我生命的感受、理解和安頓為主軸的。我正是依據中國傳統哲學具有的這些特質而得出 :“中國傳統哲學精神是中國傳統哲學表現出來的生命活力”這個結論。此外,在前面第二大節的(二)小節 之1. 小點中,我又依據 “科學抽象四級論”,進一步論證得出中國傳統哲學精神是古代中華民族表現出來的生命活力的集中體現。至此,得出答案: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源頭是古代中華民族精神,其本質是中華民族精神表現出來的生命活力的集中體現。這種表現出來的生命活力又集中體現在中國傳統哲學對天道、地道、人道和事道不懈求索的精神上,並將所獲得的智慧用於處理人與天、人與地、人與人、人與事等的關係上,最終達到 “天人合一” 的崇高境界。
(未完待續,請關注下期 2.價值觀參與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