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全球合作和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31)
連載 (十七)之一
區域合作理論
區域性經濟合作是世界經濟生活越來越國際化的產物和表現,它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生活國際化發展的歷史趨勢,有其深刻的現實基礎和客觀必然性。
由於傳統的區位理論是從經濟人的角度去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分佈,因而具有靜態與均衡的特徵,與動態非均衡的區域發展問題缺乏必然的聯繫。一般認為,系統的區域發展理論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戰後各國致力於重建國民經濟,區域發展理論才得到較大的發展。不過,由於區域發展問題較為複雜,涉及到經濟學、地理學、社會學、規劃學等眾多學科,加上戰後以來經濟發展思潮的不斷演化,因而,區域發展理論也就形成了眾多的不同的流派。比較有影響的有:以西方國家區域發展歷史經驗為基礎所形成的歷史經驗學派;強調工業化與城市化為核心的現代化學派;以強調鄉村地區發展與空間均衡為核心的鄉村學派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眾多主流經濟學家開始涉足區域經濟研究領域,形成了獨特的主流經濟學派區域發展理論。
第一節“一帶一路”建設破解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
“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經濟協調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新時代,我們應以“一帶一路”為紐帶,科學規劃,實現區域經濟的優勢互補與協調共進。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水平不一,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發展問題。因此,亟待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破解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問題。
世界各國正努力通過多種方式實現經濟復蘇,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已經形成,“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搭建了一個對內合作共贏,對外交流發展的良好平臺,對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當前,中國的區域經濟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西部地區是資源驅動型經濟,中部地區是投資驅動型經濟,而東部沿海地區正在向創新型經濟過渡。同樣,全球經濟也可分為這三種類型:主要發達國家是創新驅動型經濟,新興經濟體是投資驅動型經濟,而發展中國家是資源或要素驅動型經濟。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同樣,世界經濟增長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也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
“一帶一路”倡議,正是把中國西部地區推到對外開放前沿,把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開放推到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前沿。把東部創新優勢、中部投資優勢與西部資源優勢合成對外開放新優勢;把西方創新優勢、新興大國投資優勢、發展中國家資源優勢合成對外合作新優勢,以破解“西西合作”難題。
第二節“一帶一路”建設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意義
一、“一帶一路”緩解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
整體而言,區域間經濟發展平衡性不足的問題依然嚴峻,各區域的經濟總量差距仍在持續擴大。而“一帶一路”的實施與推進,將視角置於協調發展,增強各區域之間的聯繫,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
二、“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互聯互通
“一帶一路”建設有助於打破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的固有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夯實多向互動、互通、互助的經濟發展基礎,為落後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出路,指導發展較快區域對其他區域予以行之有效的幫扶。
三、“一帶一路”建設有助於區域經濟的分層優化
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各區域可以共同參與對外發展,在不同區域得到分層優化。“一帶一路”既有助於區域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也有助於促進區域的基礎設施投建,更有助於各區域根據自身優勢找出發展的不同側重點,形成合理的發展梯度和層次。
(連載,未完待續)
李芏巍,中國物流策劃研究院與中物策(北京)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物流與供應鏈智庫核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