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專題】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連載三)
(唐咸正)
編者按:
本報自019061期开始,一連三期刊載了釋智明師父的《探析中國哲學精神》一文(掃描下方二維碼可進入官網閱讀),文章引起學界關注及相關回應。本報自019070期開始連載由我國資源經濟學家及長期從事哲學研習學者唐咸正先生撰寫的《與釋智明師父切磋中國傳統哲學精神》一文,旨在建立一個對話、探討之平臺,令更多的學術觀點和學術精神在這裡碰撞出新的火花。此亦為《澳門導報》辦報之宗旨與初衷。掃描文章下方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文章完整內容。
續上期:作者在前两期針對[二]文章對整個哲學尤其是中國傳統哲學欠缺系統深入的探研中的1、2、3(三个方面)進行了闡述,請關注本期內容 “4.對古今中外哲學共同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特點欠缺深入認識”及“ [三]文章對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認識模糊”之1、2(1)二个方面的问题。
4.文章對古今中外哲學共同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特點欠缺深入認識。亞里斯多德曾經依據他對哲學的認識: “哲學是物理學之後的學問”,把科學抽象分為三級:首先是“物理抽象”,即把對象的物理特性去掉,只看它歸屬於哪一個種類。其次是“數學抽象”,把對象的歸屬種類也去掉,只看它可以計算的形式和數量。然後是“形上抽象”,只看對象是否存在,若是存在,就可以用“存有物”(being)一詞來概括,因此凡存在之物皆是存有物,彼此可以融通為一。由完整的“一”來看,宇宙萬物是何面貌?這就是形上抽象的能力所表現出來的思考特色,就可以由此探問萬物的最終原理及最終原因了。但是,依據本人的研究和給哲學下的概略性定義:哲學是具體學科(具體科學十神學)之後的學問,因此,就需要將哲學作進一步的細分:分門別類的具體科學之後的哲學(簡稱為具體哲學)和全體具體科學之後的哲學——形上學。於是,科學抽象就可以分為四級:“具體科學抽象”、“數學抽象”、“具體哲學抽象”和“形上學抽象”。
(三)文章對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認識模糊
正是由於文章對整個哲學的形成史、相對於具體科學、神學等(即相對于狹義的文化)的特點,尤其是中國傳統哲學相對于西方傳統哲學的特點等欠缺深入認識,而至使文章對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探析及其成果存在如下值得切磋的問題:
1.沒有形成正確的解題方法論。我們知道,哲學既可以成為人們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又可以成為人們觀察、分析和處理各種問題的方法論,即我們常說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同樣,某個領域或方面的理論知識(如本文上面介紹的),也可以成為人們觀察、分析和處理該領域(或方面)各種問題的方法論。遺憾的是釋師父的文章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表現在文中缺少這方面的內容上。沒有解題方法論,難免不出“瞎子摸象”的問題。後面,本文將在“解題方法論淺議”一節來解答這個問題。
2.沒有將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區分開來(1)。這裡的“文化”為狹義的文化,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如前已述,哲學是一切具體學科(即狹義的文化)和神學之後的學問,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故本文據此得出:哲學精神是文化精神之精髓的判斷。以此論斷來審視釋師父文章中列舉的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六個具體表現{ :自強不息、實事求是、辯證思維、以人為本、內在超越、有容乃大 },發現它們皆是對中國社會具有深遠影響的成語,都分別內含于和分散于《周易》、《大學》、《道德經》、《孟子》等非哲學專著之中,又確實都是中華民族骨子裡表現出來的生命活力,從而可以判定它們都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但要判斷它們是不是中國傳統哲學精神,那就還要檢視它們的抽象性是否達到第三級——具體哲學抽象,尤其是第四級——形上學抽象。根據釋師父文章中對它們的闡釋,它們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有達到第三級的,但沒有能達到第四級的。如:其中抽象程度最高的“辯證思維”,釋師父的文章對其內涵的闡釋,主要停留于陰陽思維和相對論思維的高度上,前者沒有達到太極思維、尤其是現代矛盾論思維或對立統一論思維的抽象和概括高度,後者沒有達到《莊子》相對齊一論的抽象和概括高度。再根據文中闡釋辯證思維時所引用的事例基本上屬於政治哲學——倫理學範疇而作進一步的審視,可以判定文章闡釋的“辯證思維”,只能歸入具體哲學精神的範疇;
關於 “實事求是” 精神,文中的闡釋: “是指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誇大、不縮小,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向題。” 毛澤東主席的闡釋是: “ ‘實事’ 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繫,即規律性,‘求’ 就是我們去研究。” 將兩人的闡釋加以對比,釋師父闡釋的抽象程度顯然較低,還停留於社會學的層次水準。毛主席的闡釋已提到哲學的高度,而使“實事求是”精神成了一條普遍適用的哲理。
(未完待續。請關注下一期內容[三]文章對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認識模糊之“2.沒有將中國傳統哲學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區分開來(2)”及“3.對自己列舉的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的解釋不準確(1)”